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创新研究

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我国对于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的研究却还不多。本文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明确提出创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必须寻求理论指导。在分析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创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教育工学结合实现途径创新的保障和条件。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现途径;创新

本论文对应的课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5年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DGZ15Y099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多年来,对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的研究却还不多。所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的创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即实现工学结合的渠道或者路径,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工学结合方式方法。按照这种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已经创立了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订单培养、学工交替、2+1培养、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现代学徒制等实现途径。不过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仅凭这些形式,还远远不够,从整体上看这些实现途径很多还停留在经验层次,有的甚至还留于形式,缺乏理论的指导,具有推广意义的有效实现路径还不多,客观上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

1 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宣传行为多但履行职能少

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都认识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实行工学结合,因此各级政府都颁发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政府在履行这方面的职能方面还远远做的不够,停留在文件文字上的号召、政策有的没有规定具体,有的没有细化,有的没有相应配套措施,有的没有相应法律保障;政府也没有很好地领导和协调企业、行业、学校的行为,因而好号召不能执行,好政策不能落地。即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执行的职能。

2.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形式多而内容少

“工学结合”本质上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努力,协同行动,但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一头热,其他各方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响应号召并谋求发展,喊了很多口号,做了很多尝试,因此就产生了很多“工学结合”的形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宣传、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努力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学校的各种文件中和汇报材料以及对外宣传中都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在实际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工学结合的内容少。

3.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多而深度融合的少

调研表明,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合作多局限于某个时期,某个项目,某次活动,某个课堂等,这种 “一锤子买卖”式松散型合作,短期型合作,由于合作的匹配程度不高,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企业的规则、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对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为长期深度合作机制没有形成,所以合作企业过了一批又一批,合作质量却没有提高,合作层次没有提升。

4.在实现途径上凭经验多而有理论指导的少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方面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除了传统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培养外,近几年又创立尝试了生产性实训、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现代学徒制等实现途径。近两年,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招生如火如荼。不过从整体上看这些实现途径大多还停留在经验层次,有的甚至还留于形式,缺乏理论的指导,其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从怎么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角度来看,因为这四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职能正在转变,履职能力正在进一步加强,第一个问题有了很大改善;第二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其根源在于第四个问题,只要第四个问题解决了,工学结合形式多而内容少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第三个問题形成的原因也与第四个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寻求理论指导,创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就成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关键。

2 创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的理论

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工学结合模式有一下几种: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是于1906年开始实施的。其实施办法是: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其目的是减轻大学在设施设备上的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制,强化实践教学,并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就业技能和经验。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强化实践教学。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也称“三明治”学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澳大利亚“TAFE”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

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種为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一种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特点是:学校同企业里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定时制的学生,又是职业训练机构的受训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课和一部分专业课,在职业训练机构学习其余专业课并实习。

我国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以及广大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些理论。在这个背景下,2006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学习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2011年,国家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职业院校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3 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创新形式

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内外“工学结合”的相关理论指导下,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比如:顶岗实习、双证教育、生产性实训、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培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学徒制等。

各个高职院校在运用这些形式的时候还会因地制宜,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形式。比如“工学交替”,有学校提出并实践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在新校区建设标准厂房,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各式普通机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并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携生产设备与人员进驻学校的实训厂房,实现校企的真正融合。合作企业的设备与学校的实训设备分类并列布置在实训车间内。企业的生产过程完全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开放,可以随时参观和学习,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有松有紧,当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学校的设备可以有偿提供给企业使用,技能好的学生和教师也可以有偿为企业工作。企业生产任务少的时候,其设备可以提供给我院实训使用,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兼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训。类似上述尝试,有学校创建了“市场营销实训超市”,“申通物流实训室”。有学校还建立了集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公司”。这些形式既是工学交替,也是生产性实训,同时也创新了顶岗实习。

比如“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有学校通过合作企业提供有冠名的竞赛经费赞助;有学校是通过合作企业提供指导教师指导训练学生参加竞赛;有学校是通过合作企业承办赛项;有的学校还将各种竞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与各种考证相融合,做到了“课证赛融合”等等。

现代学徒制是近两年创新的工学结合的新形式,其重要特点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它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全过程。合作企业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承担学生技能训练任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载体,比如房地产学院、绿色建筑学院、快递物流学院等。

4 高职院教育工学结合实现途径创新的保障和条件

1.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支持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

政府不仅要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更要通过立法、宣传、政策激励等手段积极为工学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使政策落地,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得以实现。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政校企三达成方共识;政府要加强立法,不断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法律制度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企业真正承担起职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现;政府要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配套措施;政府还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促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相融合。

2.校企在体制机制上要融合

高职院教育工学结合实现途径创新首先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保障,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校企一体化的运行过程中,学校要创造性地把实习实训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模式上应该采取“ 合二为一”,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院长兼实习工厂厂长,学院专业教研室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实训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 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在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上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统一。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 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做到“资源共享、人才互用”,增加合作的形式,深化合作的内容,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工学结合实现途径不断增加。

3.要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高职院教育工学结合客观上要求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教学任务要由高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来共同完成,高职与企业实行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的形式,开展横向联合产品、技术研发和教学研究。企业的兼职技术人才到高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高职校要明确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待遇,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统一纳入校企的年终考核,同时享受校企的津贴。

4.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职校要充分考虑产教融合不同于普通的教育教学或实习实训,工学结合下的学生学习是在工厂中进行,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制定的措施要人性化。合作企业也要建立高职校正常教学运行的环境和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学生岗位、教学任务、课程计划,保障学生学到技术,提高就业能力。

5.校企在培养目标上要融合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 质量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为保证校企在培养目标上一致,高职校要善于重构课程内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计划和相关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指成[2011]12号),2011

[2]陈汉平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现途径研究 [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王志远.“双元制”职教成就“德国制造”[N]. 经济日报社, 2014

[4]张冰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 职业教育 2014

[5]竹丽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浅析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及其加强措施
关于诉前登记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