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八女投江"的动人故事在中华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八女投江讲的是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8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关键词:八女投江;英勇事迹;抗日;中华民族;英雄气概
1 “八女投江”的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的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地区践踏、蹂躏,从1937年的四十万人,增至1938年的五十万人。于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伐”。他们对东北人民加强其法西斯统治,进一步实行“归屯并户”和“三光”政策,使抗联游击区广大农村变为一片焦土,并在经济上严密封锁,严格管制东北人民的衣食住行,连一尺布、一斤棉、一粒粮都不准外运,妄图隔断军民的血肉联系。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二路军所辖的四军、五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征,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圈。这也就是东北抗联的“西征”。1938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总指挥兼政委周保中同志的率领下,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吉东省委的决议,为粉碎日军“三江省大扫荡”计划,和对活跃在牡丹江流域、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地区的抗联第二路军各部“聚而歼之”的阴谋,抗联四、五军主力向老爷岭以西转移,进入敌后延寿县一带游击根据地活动。赵一曼和“投江”的“八女”,是东北抗联中最著名的女性,而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女战士更多。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现在能够留下姓名的抗联女战士不足百名。而根据周保中的回忆,在他领导的抗联第二路军所辖第五军中女战士最多,曾有一个妇女团的编制,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人,编为三个大队。妇女团像作战部队一样,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讯兵,甚至还有机枪手,但是女性毕竟身体柔弱,她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在密营的医院、被服厂从事后勤工作。
到了1938年7月,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命令妇女团的一部分女战士随五军一师,向五常、舒兰、榆树等县一带进行西征,开辟新游击区域,并与这一地区的抗日联军取得联系,协同作战。抗联五军妇女团部分同志和西征大队,在艰苦行军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挥戈跃马主动出击敌人。西征大队曾攻打敌伪十几个小城镇,拔除许多敌人据点,取得了歼灭日军近三千名和伪军一千余名的重大胜利,给敌人心腹地带以严重威胁,震撼了日伪统治,并有力地配合了我松花江北岸抗联第三路军主力部队向小兴安岭以西黑嫩平原战略转移,开辟北满黑嫩平原新游记区域的活动。抗联五军西征大队到达五常县一带后,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们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将这一带的抗日游击斗争开展起来之后,又奉命返回牡丹江地区活动。这时,日军调集牡丹江地区一个伪军师团,驻吉林、哈尔滨的日军两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合围而至,紧紧盯住西征大队不放。我军虽曾经左冲右突,仍不能摆脱敌人。在同敌人浴血鏖战中,部队伤亡很大。
妇女团的许多战士壮烈牺牲,最后只剩下指导员冷云,原抗联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风善和王惠民等八个女战士。她们历尽千难万险,尝尽风霜饥渴之苦。周保中在文中写道:妇女同志的坚忍奋发,吃苦耐劳,经得起残酷考验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在那游击战争处于挫折和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游击战士,除了作战伤亡外,还有饿死的,冻死的……就是铁汉子也有的不堪苦累而死的。然而妇女却没有一个害怕苦累的,更没有逃亡叛变的。在断粮的日子里,英雄的女战士就采野菜、剥树皮,水煮充饥,风餐露宿。艰苦的行军,昼伏夜行,脚磨起了水泡,脓肿破烂了,仍坚持斗争,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又重新回到了牡丹江畔。
2 “八女投江”的经过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露营之歌》;这是抗联将士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真实写照;这是先烈们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战歌。
抗战史上,东北抗联的十四年,坚持之长久、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惨烈,是令人动容的篇章。英勇壮烈的“八女投江”,则是抗联历史上悲壮的一幕。这一幕,最初只有130字的记载,见于周保中在1938年11月4日写下的日记,他的记载也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记录。
“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苏联。“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组织武装抗日斗争,是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在抗联最危急的战斗时期也不曾间断。这些留存下来的日记,成了了解抗联历史重要的一份资料。
1938年8月末,抗联五军一师在五常县境内与五军二师失去联系。师长关书范率一师剩余的100多人突围后,东返刁翎根据地(牡丹江市林口县境内)。部队为隐蔽目标,遇村屯绕行,潜行在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搞不到粮食时,战士们就吃野果、野菜,乃至树皮草根,身体非常虚弱。由于长期作战,行军得不到休整,战士的衣服都划破了,鞋也磨漏了,鞋子破的实在不能穿就赤着脚坚持行军,尽管这样艰苦,但是大家的抗日决心毫不动摇。途中,部队时常与搜山追击的日、伪军发生遭遇战,然而,每次战士们都已机智和勇敢进行战斗,摆脱了追击。10月,5军第1师继续往东北走,一路翻山越岭到达刁翎根据地。从小锅盔山绕过刁翎的三家子村,来到柞木岗山下乌斯浑河西岸的老道沟。此地距乌斯浑河汇入牡丹江的河口处约6公里。至此,第一师的8名女战士和100名男战友已经历了往返2000多里的西征奔波。
部队计划从此度过乌斯浑河,向北经马蹄沟、碾子沟,到依兰县的克斯克(今喀山喀)山区寻找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和第五军稽查处(联络处)取得联系。当时秋雨连绵,河水暴涨,渡船全被日、伪军控制。部队来到抗联秘密交通线上的渡口处。这里平时水浅,人车马匹都能涉过,现在已经辨不出路径,河面宽100余米,水深流急。师部决定就地宿营在河边草甸子的柳树丛中,拂晓渡河。
深秋的夜晚,河边草甸子寒气逼人。身着单薄夏装的战士们忙碌着拾取干柴枝,点起篝火,边取暖,边晚炊。饭后妇女团的8名战士依偎在篝火旁,指导员冷云把王惠民小妹妹搂在怀里,暖和着她瘦小的身躯,其他人也相继朦胧入睡。
当夜,汉奸、特务葛海禄从样子沟下屯(今刁翎镇民主村)到上屯(今刁翎镇跃进村)去找“豆腐西施”寻欢作乐,走到东山岗梁上发现西山河谷中闪动一簇簇篝火。谁会在这空旷的荒野点燃这么多火呢?凭着汉奸走狗特有的嗅觉,他判断一定是抗联队伍在此露营。于是跌跌撞撞地跑回样子沟下屯,向日本守备队告发。刁翎日本驻军司令长官熊谷连忙召集附近各地日、伪军和警察武装1000余人,趁夜幕掩护,摸向第五军一师宿营地。夜间,弄不清抗联队伍的底细,不敢贸然攻击,只是悄悄地占领有利地形,潜伏在抗联队伍周围,等天明弄清情况,再发动袭击。
10月20日拂晓,部队整装待发,准备渡河。师部决定决定让金世峰参谋带领八名女战士现行渡河。金参谋下河探路,刚刚泅到了对岸,这时枪声大作,日、伪军向抗联部队发起了进攻,八名女战士被隔在岸边。
日、伪军只顾紧紧咬住大部队,没有发现她们。指导员冷云见状,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决定吸引火力,掩护部队突围。她们从背后向日、伪军猛烈开火,腹背受敌的日、伪军不得不分兵掉头向河边扑来,八名女战士将其牢牢地拖住。趁日、伪军火力分散、调整部署的混乱之际,抗联部队迅速冲出包围,摆脱追击。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为保存抗日力量,师部命令撤退,战友们挥泪向密林深处撤去。“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毫无惧色,奋战到底,当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两天以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战友们将她们的遗体就地掩埋。此后的几十年中,乌斯浑河曾经改道,牡丹江几次大水,烈士遗体的掩埋地再也无从查找。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日军熊谷大佐后来曾对人说:“中国的女人死的都不怕,中国的灭亡不了”。
所以确切地说,“八女”投身殉国地并不是江,而是乌斯浑河。乌斯浑河,源自满语,意为“汹涌的河流”。属于松花江的二级支流,是牡丹江的一条支流。“八女投江”的说法,说的是殉难牡丹江,并非错误,只是并不准确。在“八女投江”殉难地的下游两公里,它汇入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口县境内。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林口任职和走出林口的11位团及团以上领导,仅有一人因在苏联学习后转赴延安得以幸存,其他领导干部全部为抗日牺牲。在林口约有1090人参加抗联,绝大部分人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悠悠不尽的乌斯浑河水,浪花滚滚,永远向人们讲述着感天动地的故事。
3 “八女投江”的意义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八女”英烈是原党的总书记胡锦涛面向全世界人民介绍的英雄群体中唯一一个女性群体,“八女投江”是牡丹江抗战十四年历史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已成为牡丹江市的红色标记。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提写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这组像小山一样的群雕气势雄伟,整个英烈群雕的人物气宇轩昂,或搀扶受伤的战友,或警惕监视着敌人,或紧握手中的钢枪,表情凝重而坚毅,充分展现了抗联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八位女战士在绝境中宁死不降、以死殉国的事迹,早已被东北抗联的战友们传颂,而让“八女投江”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女作家颜一烟。1945年,颜一烟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调到东北文艺工作团做编剧工作,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1948年秋,颜一烟开始创作反映东北抗联的电影剧本,核心故事就是她听人讲述的“八女投江”。颜一烟首先找到了冯仲云(原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一说准备写“八女投江”时,冯仲云立刻说:“太值得一写了!”冯仲云不是“八女投江”的直接见证人,他给颜一烟写了介绍信,帮她联系更多的抗联干部战士接受采访。颜一烟写完剧本初稿时,心里却有些顾虑。由于创作的需要,剧本中的“八女投江”是真实的,但“八女”除了冷云,她所知甚少,只能移花接木地把很多抗联女战士的故事搬到她们身上。剧本定名《中华女儿》,交给冯仲云审阅,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说:“你这样写,虽然对八位女英雄来说不是真人真事,可是对整个抗联来说,就是真人真事,因为你表现了当时抗联的真实。”
《中华女儿》上映后大获成功,影片首次塑造了“八女”的银幕形象,实际上是借她们展现中华儿女在面对强敌侵略时的不屈和英勇,感人至深。“八女投江”的故事也随着这部电影传遍中国乃至世界。这部电影获得了1950年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为了弘扬八女先烈精神:
1982年10月在林口县乌斯浑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碑的正面铭刻着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书写的"八女英烈,光照千秋"八个大字。
1988年8月,在美丽的牡丹江畔江滨公园,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群雕。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如周保中所言,“八女投江”从不曾被后人遗忘,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早有烈女标芳。刁翎镇这片蓊郁的山林曾目睹了八位年轻的女战士怎样慨然赴死,乌斯浑河滚滚逝去,亦如七十九年前的那个朝阳初升的早晨,八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手挽手迈进水波……13岁、16岁、18岁、20岁、23岁,是“八女”牺牲时的年龄,她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个夏花般灿烂的年龄,标芳青史。
明年是八女英烈牺牲八十周年,届时牡丹江市会有各种纪念活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是为了和平而收藏战争,为了未来而收藏过去,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我市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把握好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闵智.八女投江[N].北京日报,2015-08-25(017).
[2]刘颖.东北抗联“八女投江”追记[J].大江南北,2016,(02):25-28.
[3].“八女投江”始末[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5,(08):8-9.
[4].八女投江[J].世纪桥,2012,(22):58-63.
作者简介
查添钰(1989—),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助教,法学硕士,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