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1 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各国间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具有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教学领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是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论考察。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依存于文化(Sapir, 1921)。语言既是文化的表达,又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毫无疑问,若想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范围。
其次,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是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瓶颈、提高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仅靠灌输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所培养的“能听能读不能说,会记会被不会用”的语言学习者早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提出, 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育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有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克服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无法将所学英语语言技能合理有效地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去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始于文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就西方来讲,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教学就已经在语言教学中出现,当时的文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熟悉目的语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等文化信息;至七八十年代,文化教学在当时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下转向了针对源语和目的语日常生活文化差异的介绍和操练;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作为语言教学的真实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源语文化的比对样本,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步提高(常晓梅&赵玉珊,2012)。
在中国,文化教学起步较晚,但同样经历了相似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语言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方法。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文化类课程数目虽在不断增多,但许多高校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化教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仅能涉及到个别文化知识和跨文化能力,无法形成渐进互补的有效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大多数教材以介绍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的文化知识为主,或将欧洲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对象,对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涉及不足,既没有将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特征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也没有展示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向性,甚至造成许多学生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盲目轻视和对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从教学方法上讲,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互孤立而非有机结合。语言能力类课程如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等教学的主要目标仍是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未能有机融入目的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类和跨文化类课程则偏重文化知识传授和跨文化意识启发,未能突出语言本身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反让学生误以为跨文化能力是一项单一的技能,仅是语言能力的有益补充。
总之,基于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再次探讨何为恰当有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以逐步解决目前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文化教学突破现有的教学瓶颈,产生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3 文化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真正能够培养和增强语言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文化教学方法,绝不仅是单纯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仅是得体的目的语文化行为方式的培养,而是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习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各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世界文化的共同性、普遍性,使学生能够摆脱因自身文化身份而对非本民族文化所持有的模式化态度,科学、客观、灵活地审视异文化,得体、合理、自如地与异文化开展交流,成为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语言人才。
为此,文化教学应至少囊括四种文化活动:文化学习、文化对比、文化探索、文化间第三者身份定位(Liddicoat,2004)。以笔者所授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为例,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示例如下:
第一,文化学习,即由教师引导的文化信息的描述和文化知识的讲解。如美国政治体制一章,教师应首先将美国民主的主要特征、历史发展、潜在成因、优势劣势做系统的简介,并鼓励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与教师提供的基本文化信息进行比对,强调文化知识的潜在主观性、流动性和不完整性。这样的文化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印象,并且能够在文化学习中发展批判性思维,避免在应用文化知识时的过度片面化、程式化和主观化。
第二,文化对比,即由教师选材组织,由学生参与互动的,针对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文化解读差异的横向对比,以及针对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纵向对比。如在学习美国教育体制时,教师不仅应当介绍美国教育体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目的和特征,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思考为何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会采取某一特定的教育制度,还应当要求学生搜集中国教育制度历史沿革的相关资料,与美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横向对比,探讨为何同一历史时期中美教育制度存在差异。文化对比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文化现象,提高对文化多样性和多变性的认知,避免形成僵化的文化视角。
第三,文化探索,即由教师选择与文化主题相关的真实案例,由学生探讨和研究其中的潜在思维方式或默认文化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时,通过介绍著名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组织学生讨论诉讼案为何产生、为何胜诉、对民权运动进程的影响,探索原被告双方所持的不同价值观、为何当时原告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引导学生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文化本质,认识文化的深刻性和隐藏性。
第四,文化间第三者身份定位,即由教师组织或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文化交际活动,由学生亲自参与跨文化交际,获得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并反思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具有的身份特征和所采取的文化角度。如在讲授美国节庆的时候,配合复活节、感恩节等典型美国节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美籍外教参与,模拟真实的节庆场景,让学生体会这些节日在美国文化中的由来和意义,从而降低学生对美国文化的陌生感、距离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中学会文化尊重、获得文化自信。
总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工,教师应在坚持了解、实践先进文化教学理论的同时,不断扩充自身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带领学生一道朝培养语言基本功扎实,跨文化技能娴熟、国际视野宽广的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Lado, Liddicoat A J.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J]. The New Zealand Language Teacher, 2004,(30): 17-23.
[2]Spa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1.
[3]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