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体的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针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长期存在的低质效、造血功能弱、针对性差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指出推进精准扶贫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本文对精准扶贫思想的来源、内涵以及对策进行阐释。
关键词: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
1 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中共十八大会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这就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新阶段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2 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
1、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非国家贫困县与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不清的问题。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生活与温饱问题,也就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贫困人口仍大量存在,所以这就导致超越绝对贫困人口基础上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变得相当困难。精准识别强调要通过民主、科学和透明的程序来将贫困户识别出来,这里的重点就是相对贫困群体中的贫困户识别,要在有限的贫困规模下,识别出最贫困、最需要扶持的人。
2、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必须重视片区贫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此才能制定具有地方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扶贫攻坚战略,精准扶贫下的帮扶必须充分考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手段。精准帮扶重视贫困村与贫困户的特殊现实,在尊重当地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扶贫工作,这也是对以往重视整体而不重视个性的扶贫工作方法的扭转。
3、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意味着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的信息都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贫困户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发现导致农户发展能力不足或是贫困状况恶化的关键因素。同时精准管理还意味着对建档立卡农户的扶持将是动态化的,当信息系统监测发现农户已经脱离贫困状态时就可以将该农户调出贫困户范畴,而一些新的农户则可以再次进入。
3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保证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措施,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脱贫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现在农村许多的贫困户之所以扶不起,富不起,甚至出现越帮越穷,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和人穷志不穷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意愿,培育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自觉践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只有这样,贫困农民才能意识到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2、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帮扶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由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帮扶效果。对于那些拥有技能的贫困户,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就业,使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的帮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生活难、看病难等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政府帮扶那些思想观念落后、好吃懒做的贫困户,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先使他们的思想“脱贫”,再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技术,然后再引导他们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这就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加强基层党员教育,把广大基层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激活基层党建工作,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J].学习月刊,2O14,(19)
[4]谭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精准扶贫重中之重[J].青年时代,2015,(18)
[5]朱云,吴春锋,黄斌琼.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J].老区建设,2014,(15)
作者简介
武雅丽(1992-),天津商业大学,籍贯山西省长治市。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