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工作新思路

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现代公共图书馆工作是基于完备、健全的文献资源分类整理和图书管理体系,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各个专业领域信息资源服务和文化服务。立足于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务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为切入点,综合探讨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新思路,以期为完善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工作思路

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凭借一系列信息技术辅助,不仅实现了智能化的借阅管理,还极大程度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使用户服务更加的高效和便捷。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环境下仍然存在一些阻碍,亟待革新思路,重视服务意识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1 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工作新方向

作为基层文化传播、文明建设、道德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公共图书馆还是基层人民群众接受文化、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工作方向亦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即,对外要创建和完善“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宣传和倡导正确、先进的阅读理念,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其次,对内要建立健全图书情报事业人才机制,基于现有人才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视对馆员的专业技能和数字化操作能力的培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确保“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为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实现有序、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2 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工作新思路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电子化、数字化等技术成为这一时代公共图书馆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项目,如何在信息环境下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的关注重点。对此,笔者思路如下:

(一)馆内组织和方法要更新——众所周知,过去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多以人工操作为主,以文献借阅为主。而文献资源数量极多,且分类复杂,因而在整理和借阅过程中极易出错,且耗时耗力。自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是文献书目可以在“一键操作”中完成数据交换,而整个过程只需要一名馆员独立操作即可,极大程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亦打破了过去书籍外借与阅览分家、书报分离,以及检索、流通分离的状况。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大力推广信息化服务、数字化操作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满足受众需求变化的必然举措。然而在实践中,仍有部分公共图书馆由于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工作的开展频频受阻。因此,必须及时纠正错误认知,革新管理模式和方法,基于实际调整组织架构,从思想上、行为上加大对馆内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构建与发展实际和需求现状相契合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换言之,即要求图书馆内部组织 架构应结合发展形势和需求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优化;其次,要结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现有业务进行有序重组,实现“购—借—阅—藏—检”的一体化管理,从不同环节入手拓展业务范围 ,使之更为高效地服务用户、服务社会。此外,还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公共图书馆优秀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模式,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不断开发馆藏资源,拓宽资源的收集范围和渠道,进一步延伸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从当地文化特色出发,探索创新文化服务的各项措施,探索建立更多适合本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新思路。

整体的管理技术要求新——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技术的“新”,主要针对的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及工作人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在信息的获取能力上,既要重视信息接受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信息搜集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匹配的电子化、数字化操作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图书情报前沿信息检索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和方法,从海量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平台中查找出相关信息。其次是在信息的评价能力上,既要能够制定清晰、具体的评价目标,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评价的具体方法。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加大对用户群体需求的重视,通过系列的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用户的真实需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出信息具有的利用价值,挖掘出其潜在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信息服务制度;同时,还应结合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将复杂的信息加以鉴别、分析、处理,从中析出有用信息加以概括、归纳、总结,并客观分析其中变量,最终形成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调研报告和专题资料等。

(三)馆员的专业水平要提高——立足于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是广大民众学习知识、获取前沿资讯的重要阵地,但如何确保海量的馆藏资源和文献数据得到最为有效和高效的使用和利用,是保障民众实现阅读有效性的关键。图书馆上下、内外一切管理活动和经营业务的开展都是基于图书馆馆员的执行,可见馆员对保障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核心作用。因此,提高馆员专业水平和信息技能,是当下及未来公共图书馆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地说,首先要求公共图书馆馆员要将“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根植于工作实践的每一环节,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文献需求;其次要求馆员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和灵敏的思维,捕捉瞬息万变的资讯变化,成为图书信息资源专家,既要会推荐优秀书籍文献,发挥作品的鼓舞作用,还要会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用户,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力保用户服务的有效性。再者,要求强化对馆员的思政教育,夯实其思想素养,提高其职能道德水平,促其在日常工作中,始终怀揣着高尚的职业素质,并将此自觉融入到思想上、行动中,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自身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督促自身保持学习的热情,主动地掌握图书情报事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学习信息时代要求的系列数字化、电子化操作技术和信息收集、整理和管理新方法

3 结语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公众对于文化的阅读需求也逐渐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碎片化发展,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要确保服务的实效性,就应在分析、研究用户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借阅服务功能前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动态化管理,突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屏障,真正意义上带动图书馆服务核心指标的跨越式提升。

参考文献

[1]武敏.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文化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5):137-138.

[2]蔡凤.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1):56-58.

[3]王志文.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途径[J].图书馆界,2016(1):64-67.

[4]王芳.信息时代智慧型图书馆建设问题探讨[J].科研,2016(5):00202-00202.

[5]戴丽.新形势下优化公共图书馆办公室决策支撑职能的社会学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5(14):45-47.

[6]杜汛章.数据化时代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研究[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7.

[7]金晓英.信息时代图书馆应如何应对“浅阅读”的消极影响[J].图书情报导刊,2015(16):22-24.

相关文档: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论对行政裁量权的司法审查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狂欢理论视阈下的《檀香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