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普罗大众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与我国欠发达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无疑为外来文化入侵提供了可趁之机。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我们必须要抓好自己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最根本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拟以河南省南阳市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例,试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关键词:精神文化需要;文化生产力;入侵;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逐渐展开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软实力入侵及其所掩盖的普世价值观,在中国大行其道。作为未来建设大军的中坚力量,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西方文化浪潮的最前缘,深受其影响与毒害。为增强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乃至万千普通大众的文化自信,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我们自身所存在的优势,以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多次用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最深厚的软实力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我们的文化自信应“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要加强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挖掘与阐述,使其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都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特别是两汉三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传奇人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南阳市-位于我国的河南省,地处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试以河南南阳为例论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1 文化安全

任何一个国家不仅存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问题,还有文化安全问题[1]。冷战结束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文化扩张主义。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但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立场并未改变,他们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另一方面是文化霸权主义。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它依仗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和高科技成果,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推行霸权主义的同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宣扬新自由主义和民主、自由、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观,以及反映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论”。

在文化扩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盲目崇洋,更有甚者歪曲事实,竭力美化新老殖民主义者。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西化论”,是丧失民族尊严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畸形文化形态,是一种“瘫塌了民族脊梁的疲软文化”。

2 什么是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3 南阳市丰富的历史遗存

南阳历史悠久,殷商时,武丁“奋伐荆楚”,把这里作为前哨阵地,遗留下来的有距南阳市东北5千米的十里庙遗址。西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此,称申伯国。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向北扩张,楚文王灭申,后置宛邑,始称宛。战国后期,宛为韩地。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伐韩拔宛。战国昭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置南阳郡,郡治于宛。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治于宛。西汉末年,刘玄与王莽军作战,在围攻宛城的过程中,于地皇四年(23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于此。更始三年(25年),起帝业于南阳的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把宛作为陪都。光武帝的云台28将、365功臣,多出于南阳。《古诗十九首》“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的诗韵,把宛和洛阳并提,反映了南阳东汉时经济文化的发达。三国时期,南阳属魏,置荆州治宛,称荆州城。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南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阳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科圣张衡墓及张衡博物馆、医圣张仲景墓及祠、社旗山陕会馆、南阳武侯祠、内乡县衙、八里岗遗址、南阳府衙和荆紫关古建筑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古建筑有汉代廷尉张释之墓及祠,全省四大名寺之一的淅川香严寺,镇平的菩提寺,阳安寺大殿,南召的丹霞寺,邓州福胜寺塔,唐河泗洲塔,卧龙区鄂城寺塔,内乡、方城的文庙大成殿等。南阳的古代城址有南阳宛城故址、方城博望故城等。其他还有南阳市瓦房庄铸铁作坊遗址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6处,其中古代建筑98处,冶金遗址13处,古水利遗址8处,古瓷窑遗址2处,古代墓葬74处,古石刻73处,革命文物50余处等。馆藏珍贵文物7万余件,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3000余块等。

4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意义

为了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强和提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之一,因为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乃是这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世代相传而构筑起来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这个民族的成员实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血脉和纽带,它凝聚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它都构成这个民族的成员挥之不去的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因而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是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基础。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屡遭践踏,几乎断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我们国家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压,曾经一度使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甚至在一些阶层中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虐的扭曲心态,造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正因为如此,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必须重建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那么具体而言,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首先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要详细论证这个问题,需要作专门的论述,这里只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所谓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现象。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到两汉隋唐,更是出现了“文景之治”和“盛唐气象”,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包容而显示出来的自信,则是当时世界各国无出其右的。再到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清时期王夫之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龚自珍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也正是这种充满自信精神的文化传统才以它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使得我们民族创造了历五千年而连绵不断、经久不衰的灿烂的中华文明。

以河南省南阳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例,医圣张仲景与天斗,争人命;诸葛亮与人斗,尽显豪情;无不显示了强大的自信力。特别的,南阳汉画馆中,大量的石刻,显示着墓主人对死后世界的思考与想象。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拥有自己的具有自主性的文化产业,而不是一直去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面对如今愈演愈烈的文化入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个优势,增强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要愈来愈高,愈来愈明显,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这不仅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在未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樊建新.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社会思潮观察(笔谈)——社会思潮与文化安全[J].红旗文稿,2017(7):7-8.

[2]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J].光明日报,2015.

[3]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61-66.

[4]艾斐.文化自信何以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J].红旗文稿,2017(1):11-14.

作者简介

陈应权(1992-),男,重庆巫溪人,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