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文化的创造在于立人,文化的发展在于发展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师生在内以高校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应包括以下要素:(1)物质文化: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各硬件设施,如建筑、教学设施设备的文化要素等 。其中,校园建筑设计 、校园景观 、绿化美化等各种物化形态的内容,是高校校容校貌的主要构建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为文化:在学校全员之间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如:礼数、习惯、风气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3)精神文化:在学校历史与现实意识活动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健康、自信、自强、进取、微笑……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4)制度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各种行为规约、规章、制度、校风、校纪、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章程中的文化要素和传统仪式。
以下是全球三所最知名大学在这四项文化建设中的特色与优势总结。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营造与影响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反作用于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从而形成高校文化系统的融合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这里,我们主要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着手,展示两者对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成长和激励作用。
1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与育人路径
1.校园物质文化定义与作用
狭义的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学校建筑物及各种场馆设施 、教学设备仪器、图书馆、阅览室、自修室、路标、板报。“在学校,学生学习知识需依托校园内各种硬件设施,因此,作为高校校园环境各种硬件的造型 ,除了使其拥有完善的实用功能外,应以艺术的 形象视觉和色彩视觉语言展现给学生,使高校校园建筑成为学校文化标志和名片,学生通过对这些标志和名片的反复解读,去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唤起强烈的拥有感、满足感和珍惜感,从而激起向往和欲求的心理 ,进而转换成自觉学习和进取心理。
2.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育人路径
(一)将校园硬件美感转换成校园文化精神
学校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学校的主体精神 ,其展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学校文化的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传和涵养,进而积淀成为本校特有的文化精神。除此之外,在室内悬挂壁画、视图,更改桌椅陈设等,一方面给校园环境注入优雅轻松的园林色彩 ,另一方面渲染和彰显了建筑环境的艺术氛围,使本校师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增加了校园公用空间的吸引力。
(二)以校园固态宣传引导师生的言行举止
校园固态宣传仍具有叙说的功能,使它能时时提示和引导师生的言行举止,这是课堂教育无法实现的育人效果 。 主要的固态宣传方式包括:1、构建一种育人空间——创建和谐的知识型社区,对“学高示范”等特色寝室增加宣传和报到,真正让大家把寝室当做自己的家,可以在寝室内设立“图书角”鼓励大家诚信借书,读书,适当游戏。2、营造良好氛围,如拉横幅,各班宣传。同步服务与宣传,特别是反响比较好的政策,要加大力度宣传。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为上大“创一流”增砖添瓦。培养大家的“校荣我荣,我为学校添光荣”的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
(三)赋予硬件环境小改变教化人心、陶冶人格功能
高校校园环境是教育化、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综合产物。 高校校园应通过环境细节的增设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如:1、在生活园区入口处安置LED灯(可以显示图片和声音),对国家时政,包括新闻联播,或者学生生活学习优良者等进行报道,宣传。2、参考香港大学设置4-5类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以“试点-推广”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既有利于学校环境卫生,也有利于废物回收利用。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艺术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人格、美化人生。
2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与育人路径
1.校园行为文化本质
行为文化既是学生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当前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是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行为规范检查、落实课堂考勤考核。如何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认同度和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是当前讨论的关键问题。个体从“行为固化为文化”需要经历感知、决策、参与三个阶段,行为的引导者、发起者、践行者都将在这种固化活动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彼此产生影响。改善校园行为文化就是要找到一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主流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一言一行中的“路子”。
2.改善行为文化的育人路径
(一)以自媒体应用实现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体验
学生的沉浸体验是指:学生个体进入学校主导的或希望学生参与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并被这种模式吸引,学生的意识被集中在学校积极倡导的行为文化范围内,自动过滤其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想法,积极融入建设活动中并希望得到鼓舞的反馈,同时通过对班级集体、社团团体的能动操控而产生控制感和成就感。
自媒体作为当下受众最多的新媒体模式,具有传播主体的自主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等特点,是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传播手段。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应当与自媒体传播有效结合,通过自媒体应用实现大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体验。如:1、创建上海大学微信企业号,将“校园资讯”、“校园卡”、“图书馆”、“学生活动”、“资讯信息”、“社团活动”等统一整合,实现一站式的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学生只需要置顶企业号,即可最快知悉校园事项。2、微信征稿与学生策展,学生可以与图书馆、微信维护团队等合作,通过有奖征询等方式,参与图书馆展台的策划和设计、微信平台的推送等,不断丰富学生需求的内容。
(二)创造更多交流平台,促进各方交流与氛围营造
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校园和谐友好氛围的营造,使全校师生更有效率的知悉和了解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案,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沟通效率和效果。目前,上大的“师生交流平台”、“领导与学生交流平台”、“中外学生交流平台”“不同专业学生交流平台”搭建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交流沟通效率较低。
通过线上网络活动平台和线下“交流日”、“全校活动”(校园微马拉松)等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的形成,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1、加强老师队伍自身建设,辅导老师、领导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使老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职员之间没架子,能够和谐相处。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呢过辅导员跨组“联谊”活动提升教职工工作热情和效率。2、多鼓励教职工和学生领袖(或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同学)参加学校改革条令修改或公开征集建议。最终的确定条例要邀请教职工以及各班同学召开扩大会议,但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营造一种类似于大家“参政议政”的环境氛围。3、利用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尽量消除“哑巴英语”,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并鼓励同学大胆与国外优秀青年交流沟通,了解异国文化、打开学生视野,可以定期举行文化节、舞会和一对一交流活动。4、利用学生项目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开展学习和调研,促进学生共同学习、丰富知识。
以上,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影响和改善路径进行思考。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前沿。其高度的凝聚力和导向性,通过环境符号和行为活动进行传递、并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和传播。由此,建立以学生为对象,以满足学生便利性、接受度为目标的理性有序的文化系统,关乎高校的文化繁荣。
作者简介
沈瑜莅(1988-),女,浙江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