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前景

时间:2024-06-03 人气:

摘 要: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并且会长期广泛使用。“中国英语”是通过复制和传播形成的,其生命周期和发展是语言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中国英语具有成功复制因子的“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特点。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来论证“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

关键词:模因论;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

China English’s Objectivity of Exist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 Theory

ZHOU Xue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 Henan Xinyang,464000)

Abstract: English’s localization produces a special kind of English varia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 China English, and will be widely used for a long time. "China English" is formed by copying and dissemination, its life cycle and development embodi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anguage formation and reflects the law of cultural evolution. China English possesse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 successful replicator: "fidel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longevity" This article will demonstrate the objectivity of "China English"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the model for theory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Key words: Memetic Theory; China English; Objectivity of Existence

1 “中国英语”的定义

提起“中国英语”, 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或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认为它也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语言形式并加以排斥。葛传椝先生1980年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概念。[1]随后的三十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被引用较多的有汪榕培、李文中和贾冠杰。其中,汪榕培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6]李文中扩展了汪榕培的“本土化”概念,指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务,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3]贾冠杰、向明友则认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2]尽管中国英语的定义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英语既不是中国式英语,也不是洋泾浜英语,而是一种逐渐被英语接受的、有助于丰富英语词汇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英语变体,我们不但不应该摒弃它,相反,我们应加倍爱惜和推介它,以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 以往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

英语是当今世界一种多国、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性语言。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世界英语”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英语不再同于往昔,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国别变体之一,中国英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距今已经超过 30 年。[7]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0年-1991年集中于讨论中国英语的定义、定名问题;(2)1992年-2001年内容围绕中国英语的定义、定性及定位问题;(3)2002年至今主要研究中国英语与翻译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社会语言学以及中西方对比等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础论证“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

3 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一词由Richard Dawkins 于1976 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2]中首次提出。他将模因视为一种新的复制因子,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有成功模因和死亡模因,,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单个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之分。同时,道金斯也指出强势模因必须具备长寿性、多产性和保真性三个重要特征。成功的复制因子具有以下特点:(1)复制保真度(copying fidelity);(2)多产性(fecundity);(3)长寿性(longevity)。[8]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真实而长期保存记忆的模因。“中国英语”是通过复制和传播形成的,其生命周期和发展是语言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

4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中国英语”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中国英语”也可以称为一个强势的模因复合体,使中国不仅具备了拥有自己的英语变体的社会基础;而且“中国英语”的保真性、长寿性及其必将具备的多产性也符合道金斯提出的强势模因的本质特性。

4.1 中国英语的“保真性”

模因复制的保真度高,指原型的本质得到保留,传递。模因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就是保真度高的模因。由于保真度高的词汇能减轻人脑的记忆压力, 所以更容易被记忆和传输。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使语言成功模因,达到交际的目的,就要了解各民族在文化上表现的异同,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来弥补文化空缺。如“中国英语”中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词汇:“Strike Hard Campaign”(严打运动) 、 “科举(imperial examination) ”、“翰林院( Hanlinyuan , Imperial academy) ”、 “Xiucai”(秀才)、“Yamen”(衙门)、“Dazibao”(大字报) “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 ”、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Five Classics (五经)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 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 、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 (改革开放)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等。这些词汇能“原汁原味”地弥补这种文化空缺,并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复制传播出去,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4]

4.2 中国英语的“多产性”

模因的多产性,是指模因的复制速度和复制品的数量。“中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多产性特征最为明显, 中国英语的出现也是从词汇开始然后扩展到语法语篇语用等各个方面的。据 Cannon ( 1988 )统计来自汉语的借词数量排名位于英语所有借词来源的第11位。张震久和袁宪军主编的《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1994)词目共有三万条。中国英语词汇主要通过主流新闻媒体介绍到国外 ,不少高频使用的词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国外对中国特色事物的表达,总是首先参考中国人自己的说法。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189 个) ,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用词的第十一位。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正如罗运芝所指出“中国英语的语法比美国英语语法更趋灵活、自由。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5]

4.3 中国英语的“长寿性”

模因的长寿性,是指模因存活的时间,模因存活越久,复制数量越多。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广为传播,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它们被宿主所熟知, 能与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连接,容易被宿主理解和接受, 引发同化反应。中国英语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并促进文化进化的模因容易感染新的宿主, 进入他们的记忆。读者一旦受到感染成为宿主, 便会对模因进行编码和传播, 使这些模因得到了表达。模因被传输的次数越多, 感染新宿主的机会也就越多。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仅次于汉语) 。这主要得力于20 世纪早期英美等国对众殖民地的文化入侵。但随着世界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加强以及各国之间的国际交往的增加, 英语被看作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 不再为一国或一民族所专有。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 不可能做到用纯粹意义上的“标准英语”来表达, 而是不可避免地要用“中国英语”。一方面, 中国英语的核心是“ 标准英语”

(Standard English) ; 另一方面, 中国特点( 用语言学术语来说是“中国的本土成分”—nativization )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英语” 的形成和存在依赖着中国文化大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的特色文化、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价值观以及自身的国情不仅造就了“中国英语”,而且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标准英语的传播和运用。“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是一种客观存在。

5 结语

“中国英语”是语言文化交融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的魅力表现在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增添了英文表达的情趣。“中国英语”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准英语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应当把那些符合英语语言普遍规则、被英语国家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各式英语吸纳为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英语”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无论它体现在用词、语法结构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世界对“中国英语”应该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语言规范固然重要,但传递信息才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葛传规.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翻译通讯, 1980,(2):2.

[2]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36-40.

[3]李文忠·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

{4]刘越莲. 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 外语学刊,2008,( 2) : 31.

[5] 罗运芝. 中国英语前景观[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254.

[6]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7]朱跃·对近2O年中国英语争论的反思[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1)128-133.

[8]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OUP,1976.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浅析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及其加强措施
关于诉前登记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