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5 人气: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多变需求,如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与专业,提高学生自身的软实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就深受企业欢迎,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各个层次的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软实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移民潮、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快速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自然而然也对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应取决于有素质、有能力、有技能的劳动群体,还取决于是否能够为劳动群体提供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未来,在人生的青壮年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成为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传统教育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必须沉下心来认真思索的大问题。
1 人才培养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
纵览世界,数字化的经济活动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让很多人无所适从。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功能缩短了生产周期,取代了大量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对那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低端劳动者的需求显著下降。此外,流动性人口的增加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500万左右的高技能人才移民到其他发达国家居住,而更大规模的移民潮往往都发生在境内,每年大约有7.4亿的非技能型劳动力从农村迁入大中城市。如何减少高端技能型人才移民国外的人数,如何把境内的移民培训成高端技能型工人,如何确保移民子女能够正常地在城市中找到平等的学习机会,这对现代的教育体系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年轻人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张文凭能用一辈子或一辈子只待在一个单位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而提供变换岗位、更新技能和再就业的人才培训则显得十分重要。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技能型要求,很多服务业的工作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外国语、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公关等“软实力”。在这种趋势下,如何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摆在国家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转变传统教育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体系是选拔性而非全纳性的,学生一生往往只能有一次性的选择机会,教育体系过于刻板而缺乏机动灵活性,已经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一个成功的教育体系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时间和学习方式,从而为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提供各种机会。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有的公民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时代迫切需求的高端技能。在数字技术一统天下的今天,教育承担着多重任务:为人们接受高端教育、及时就业、更新技能和变换工作提供帮助。科学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使一些传统技能很快过时、工作流动更为频繁、变换专业和工种司空见惯。因此,现在的教育体系应在提供职业转换、技能更新方面做出及时的变革。
长期以来,所谓正规的传统教育意味着学位、文凭、几年的学习时间和全职教师的配置。这种模式使得国家的投入较大而且周期漫长,不能及时地满足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而网络学习和短期培训,通过灵活的课时安排和兼职学习等形式,弥补了正规教育灵活性的不足,从而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失去获得正规教育机会的人来说,非正规教育不仅意味着重新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意味着重新获得机会投身到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对推进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具机动灵活的部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社区学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课程。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重返社区学院更新并学习市场迫切需要的热门技能。他们通常都是兼职学习,选修一门或几门就业前景良好的课程以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遇。我国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短期培训,由社区学院开设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课程,已化解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3 信息时代以培养软实力为最终目标
虽然传统的工业化社会需要掌握的技能在现在仍然还有需要,但已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需求,面向未来的是一场深刻的信息技术革命。能够获取信息并掌握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跨国进行语言交流、善于使用并创造新技术等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当前,传统教育基本上是为逝去的时代培养学生,而不是为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如何开发以培养个人软实力为目标的课程,建立快速反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软实力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服务业和非正规经济的从业人员需要软实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也需要具有软实力的人才。在这些领域,人们往往身兼多职,需要多种应变能力。因此,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人际关系拓展等综合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软实力是传统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的课程,教师总是更关注考试成绩,学生则为高分拼搏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提高。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评估标准只限于考试成绩而非软实力上。如果要大力发展软实力,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教学体系必须变革,进而开发出一套有效的以培养软实力为目标的课程,以及相对应的软实力评估标准。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软实力,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快速地反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与此同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软实力人才,不仅要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注意倾听雇主的声音,尽量减少软实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不吻合, 尽量实现技能培养体系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4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过去,学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职责。政府按照人口统计数字和对各行业的职业构成的预测来统筹规划。这种预测是以劳动力市场变化小、经济生活和科技结构相对稳定为前提的。然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这一切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企业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规模的缩减、企业兼并到产品档次的提升,高科技设备的引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等,都导致了对劳动力素质期望值的显著提高,,并进而传导到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在公职部门就业的人员已经超编,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弱,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低下的现象。
学生就业与否,取决于经济是否景气、就业机会的多少、工资的高低、相关的教育程度和所具有的技能、家庭背景、工作经验和个人选择等等,制定并实施一个涉及政府、教育部门、企业/雇主及个人等的全方位合作计划将更为有效。
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这是帮助学生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可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在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中发挥良好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企业可以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职业教育,学校反过来帮助企业制定专业的经营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既培养了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互利互赢,相得益彰。
学生能否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愿,因为何时工作、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具有何种专长是由个人决定的。学校应鼓励个人抓住技能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并利用自身优势来应对技能的短缺,使自己能够随时地调整自己,灵活地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努力寻找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5 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在信息时代,网络公开课可以放到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即使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育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模拟法、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模式,针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减少理论课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竞赛、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方面培养自身的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实践应用氛围。
4、注重提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趋势,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6 结语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软实力的应用性人才,机动灵活地整合各种资源,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