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6 人气:
摘 要:通过研究贵州彝族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将解析贵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存状态,分析阻碍贵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各种成因。发现贵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由盛至衰的原因:西方文化的侵噬使中国近代的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现代经济的发展已深深影响和改变古彝地区人民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使原来原始古朴的一些习惯、习俗难以生存。然而这些宝贵的遗产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还有着极大的价值,仍可造福子孙。提出了发展的途径: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从教育着手,打造民族教育链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从政府深入;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走入竞技,举办比赛,形成常态。
关键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我国现有的对彜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并没有专门对贵州的彜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一个详尽的阐述,,对于贵州彜族体育文化方面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分析。缺乏全面、整体的研究及探讨。弥补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使之更为系统和更为完善。促进发展贵州彜族地区经济,抢救、保存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发展对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研究采用:⑴文献资料法⑵田野实证法⑶逻辑归纳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彜族文化的历史源流
贵州的彝族是贵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属于贵州黔西北地区,地处滇东高原与黔中高原的过渡斜坡地带。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属乌蒙山脉中段。境内山峦叠嶂、地势陡峭,到处是崇山峻岭。黔西北是贵州著名的高寒山区,彜族先民自东汉时期进入贵州,长期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黔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贵州彜族的先民们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为了适应和生存、发展,从事着各式各样的生产劳动和实践,这些活动现象被认为是其特有的人类活动,称为民族文化现象。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先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当中被固定的、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现象,称为民族文化。在非物质民族文化当中,传承下来的宗教、风俗等包含具有健身性质的身体活动如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积淀出来的非物质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它的形成是与先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联的。
2.1.1贵州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寓兵于农”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先民们长期生产劳动创造形成的一种产物,同时它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而其中的传统习俗中又包涵许多身体锻炼、娱乐健身性质的活动,将其归属于体育文化。但是不同的文化形成与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可分割,彜族传统体育文化脱胎于彜族文化,离不开彜族文化母体,分析彜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得脱离地域环境所形成的彜族母体文化,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
2.1.2贵州彝族传统体育源于丧葬祭祀
贵州彝族除具有战争意义的项目外,另外一类具有健身功能,如:贵州彜族的跳脚又称铃铛舞,主要在年节期间和丧事场合中表演。一般为6人,表演动作刚劲有力。跳脚的产生据传说与彜族先民进入贵州有密切关系,彜族先民进入今贵州一带时,因遍地为森林、荆棘、无路可走,引路者就身挂马铃铛,踏脚开道,为后人踩路。为纪念先民开拓,便产生了跳脚。后在彜族丧葬习俗中多见,清朝以前旧俗以火葬为主,至焚所又有跳脚之俗。“将焚之前,姻党群至,咸执火以来,至则弃火而聚其炬于一处,相与携手,吹芦笙吹唱达旦,谓之跳脚也”。这便是跳脚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现代,经过艺术化处理成为具有健身功能和表演功能、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跳脚又被赋予一个现代名称——铃铛舞。这个是极具贵州特色的区别于滇、川的极具地域性的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早在1982年毕节地区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彜族跳脚获优秀表演奖。继而铃铛舞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2.2 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存情况
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贵州彜族文化的成果,也有着它产生的因果性。彜族先民祖辈生活的地理环境多山、陡峭,到处是崇山峻岭,而且气候寒冷。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繁衍生息、生产劳作、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体育文化必然会体现出强烈的山区特点。例如:赛马、磨磨秋、摔跤、秋千等,笔者在毕节实验区田野调查中整理了一些关于贵州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材料,作一个叙述: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有近代体育(西方体育)项目和本土彝族自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生共存发展的现象。由于贵州彝族自奢香以来兴汉学,彜、汉文化交融共生在历史上由来已久,直至现代这种现象更是以经济的发展而更为鲜明,甚至大有汉文化势头甚于彜文化之势,导致有部分彜族传统项目正在消失。
近代体育项目在贵州彜族中普及面大,发展也快,彜族健儿为所在县、地、省都取得过较高荣誉。成绩比较突出的是蓝球、投掷、中长跑项目。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近代体育对彜民的深刻影响,而有着健身作用和功能的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不再是彜民的主要娱乐和健身方式,多数只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参与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项目”。
2.3 贵州毕节实验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2.3.1贵州彝族地区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过去的彝民居住在山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与外界往来甚少。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方式较为简单,自觉沿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节日、节庆。闲暇娱乐也只有祖辈留下的娱乐方式如秋千、磨磨秋、斗鸡等,世代相传,沿袭千年。而如今现代人类文明高度发展,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随着殖民不断深入世界多个地区,包括影响至深的中国。现代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改变。首先,道路交通的巨变,引起良性发展链条。交通工具出行的巨变,人们交往方式的改变,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例如:男女交往不再通过秋千,磨磨秋的方式,人们休闲娱乐方式也不再是赛马、射击等方式。取而代之是现代文明的产品:电视、电脑、手机等。随着农村各项设施的完善,蓝球、乒乓球、跑步等现代体育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2.3.2思想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而逐渐淡化
随者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村医疗条件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再有各种信息渠道的深入、媒体的传播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彜民逐渐转变以前不科学的世界观。例如,以前祭祀神灵,祖先的“跳脚”现在已没有祖先的巫术色彩,继而代之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由以前6人仅限男人参加的改变为40-60人,男女都可参与的集表演、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传统舞蹈:“铃铛舞”。这是一个良性的转变。
3 结论
贵州彝族文化丰富而多彩,珍贵而又脆弱。笔者认为,既是文化,那么就要传承,承接好的方面,让它可继续为我们的子孙造福。所以作为民族子孙就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去认识并承担。在民族地区,应当把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开始,直至初中、高中。给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灌输、学习本民族的各种有效的正面的文化知识,其中里面包含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来形成一条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的一条教育链,使之更合理、更完善、更系统。相信一个教育周期完成后,这样培养出来的“民族人”会对自已本民族更加认同、更加热爱,会自觉投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扬的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0
[2]王明贵,王继超,水西简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5
[3]袁泽民,季浏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生态探讨——以云南传统体育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4]陈凡粤,张竹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