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5 人气:
摘 要:近年来,借用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研究的一条新途径。众所周知,人物对话在小说主题思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中人物对话虽然经过了作家的精心设计和反复锤炼,并不是原始的对话,但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对话在很多小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常我们都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下来解读和阐释这些对话的。然而,如果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些对话就能更加丰富对小说的了解。本篇论文主要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以及格莱斯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的角度来浅析美国作家F.Scott.Fitzgerald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对话,进而进一步说明将语用学的知识运用于小说对话的阐释可以进一步丰富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
许多小说中,对话占据了一个很长的篇幅。例如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其他一些作家的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大段的段落描写。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人士,本文尝试着阐释对话在语言之外包括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涵盖的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力以及出现了与之主题相关的许多文章和专题著作。小说中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对小说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小说中主要的三个主人公盖茨比、汤姆和黛西之间的对话描写,本文试着从言语会话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和格莱斯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三个方面来阐释本小说中对话所起的作用。从而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本文后了解从语用学的层面也可以阐释小说。
1 菲茨杰拉德以及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简介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9.24-1940.12.21)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被广泛地认可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现在他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以至于人们在介绍美国文学时如果没有提到他以及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没有充分了解美国文学。
早年时,他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以谋生为主的写作方式并对美国的社会系统感到失望以及一战后通过个人努力所得到的成果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见证了菲茨杰拉德文学造诣上的辉煌。在美国物质主义的大环境下,菲茨杰拉德的时代终于到来并成为了那时首屈一指的小说家。那段时期美国正处于一个集有序、简单以及天真和理想转变为集困惑、绝望以及愤世嫉俗的转型期。菲茨杰拉德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并在他的小说中逼真而又成功地描写了一个正处于20年代咆哮期的美国。至此,菲茨杰拉德也就被顺理成章地认为是美国爵士年代的发言人。
在菲茨杰拉德所有的作品中,就笔者看来,他最伟大以及最闪耀的作品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堪称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三个主人公盖茨比、汤姆和黛西之间的故事。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为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绘声绘色的人物谱写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盖茨比悲剧式的暴力结局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美国梦的破灭。
2 《伟大的盖茨比》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读者可以大致认为语言意义的实际应用正是始于从词的运用以及单词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而非仅仅是从单词以及词的结构特征形式的角度开始。将词义以及语境相结合的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丁提出并由约翰·塞尔进一步发展。根据塞尔的观察,人们在说话时就已经完成了各种关于陈述、咨询以及承诺等行为。有时在一句句子中会有一个明显的词来指出某项要求,但是在正式场合中人们不会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询问而是倾向于表达类似于“请做一下吧”或“我想让你来做”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要求。这表明言语行为是区别于句法以及语义而独立存在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说某件事情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正在做某事。所以读者可以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小说的阐释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在小说第六章中,盖茨比和汤姆的第二次碰面时的对话如下:
“我觉得我们之前在哪见过,布坎南先生。”
“是呀,”汤姆以大声地报以礼貌性地回复但明显不记得在哪见过他“是的,我们见过,我记得很清楚。”
“大概两周前”
“对呀,当时你和尼克在一起。”
“我认识你妻子”,盖茨比继续说到,甚至有点咄咄逼人的口吻。
“就这样吗?”
在这篇对话中,“我知道你妻子”一句就是一个言语行为。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言语行为,读者应该提前了解盖茨比与黛西之间发生了什么。在汤姆和盖茨比的第二次碰面之前,盖茨比已经将自己的财富显露给黛西并向黛西保证自己仍然爱着她,所以读者不能仅仅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了解。从此句话的使用方式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看,读者就能领会到说话人是以一种炫耀并冒犯式的口径在与对方交谈。此外也可以窥视出作者写此段对话的意图,即揭露出盖茨比的小孩子气和天真的想法。
3 《伟大的盖茨比》中会话含义理论的应用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牛津学者格莱斯提出。里奇的礼貌性原则将这一理论更好地进一步发展。从笔者所学的语义学知识了解到,我们从文本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仅仅归功于猜测单词本身的意思,也可以将此应用到语用学中。句子不仅有字面意义也有语用意义,二者之间的区分显而易见。读者会在现实生活以及书本中碰到关于这两种意思的问题。以小说中第七章的对话为例,
“盖茨比先生,我知道你是一名牛津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哦,是吗,我知道你去过牛津。”
“是,我是去过那儿。”
这段对话发生时,汤姆和盖茨比已见过多次。他们之间的对彼此的相互了解也是更进一步。汤姆从一开始就看不起盖茨比,所以他会抓住每次机会来讥讽盖茨比。此时,他取笑盖茨比的教育背景。或许你会认为他礼貌性地或是好奇盖茨比但盖茨比却不以为然。从盖茨比的回答中,读者可以明显看出他违背了“避免表达含糊”的原则。他的首次回答是“并非完全准确”,这意味着他曾经去过牛津也可能没去过而第二次回答是坚定性地“我去过那儿”。盖茨比想回避这一答复但是汤姆却抓住了这一细微的环节并将它放大处理。此时读者可以从这段对话描写中得到明确暗示,即他俩对彼此都是不客气且不友好的。
4 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在《伟大的盖茨比》中的应用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两点,笔者认为格莱斯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也可在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中体现出来。1957年,格莱斯在他所发表的《意义》一文中正式提出“非自然意义理论”。他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类。他主张运用“非自然意义理论”去全面而又深入地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意义,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即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
人们在叫别人时,这一会话交际行为是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在小说刚开始时,汤姆称呼盖茨比这一并不富有多大意义内涵的“你”,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及谈话的深入,汤姆改口为“盖茨比先生”,这一看上去非常有礼貌的称呼但却显示出汤姆意图拉开他与盖茨比之间的距离。而当盖茨比称呼汤姆为“老兄”时,这一叫法也极具讽刺意味,也使得他俩之间的对比更加鲜明。但是当面对女主人公黛西时,他俩都称呼女主人公为“黛西”。很明显,汤姆使用了作为丈夫称呼妻子的权利;而盖茨比,他的目的就是表明他与女主人公之间的亲密性。曾有一次盖茨比对汤姆说:“你的妻子不爱你”,这里,他用了“你的妻子”来强调尽管汤姆和黛西是夫妻关系,但黛西真的不爱汤姆这一事实。基于此,盖茨比已经在挑战汤姆作为丈夫的权威。
5 总结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三个方面来综合阐释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从而表明这一小说不管是在文学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是极具成功的一部小说。本文也很好地说明了从语用学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小说的对话是可行的并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点来分析小说甚至其他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俞丹丰(1988-),浙江省诸暨市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
徐鲁源,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