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代佛教建筑形式和环境

时间:2024-07-08 人气: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佛教建筑文化演变和空间布局的分析,以及佛教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力求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探讨现代佛教建筑形式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环境、人三者合一,将佛教建筑场所和环境景观的结合必然引发人的宗教情感,使得佛教建筑的文化和内涵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佛教建筑形式;环境景观;文化内涵

中国最大的宗教——佛教,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的一个诠释。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文化,公元前二世纪末,中国文化圈和古印度文化圈开始交流融合,并在中国传播开来。伴随着历史角色的上演,佛教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变化也迎合人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它原本的面目,更多的是赋予了它的一种新的定义。

随着佛教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融合、发展和变化,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大,佛教建筑的兴建层出不穷,寺院、庙宇借助佛教文化内涵在建筑上也有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注重传统文化内涵,将新的佛教文化赋予建筑本身上。也许佛教建筑在数量上不占少数,但真正能体现现代佛教僧侣信仰的场所少之又少,如何将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文化等多样性因素结合传统文化,表现在佛教建筑上,并实现一个转变,是我们作为建筑设计者一生都要追求的方向。

1 佛教建筑文化和布局形式

1.1 发展和演变过程

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但又区别于印度原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的雏形一样,佛教建筑也是从民众居住的住所发展而来,“舍宅为寺”是被定义最早的佛教寺院形式,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的住所都可以成为舍宅为寺。到了北魏时期,庙宇的形式开始与住宅样式有所区别,基本的平面布局雏形开始呈现。大多以四合院的样式构建,四周闭合,中心以塔为主,,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布局。汉传佛教建筑初期以白马寺作为寺院建筑的首例,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庭院式的结构,对之后的佛教建筑都有所影响,佛殿供奉佛像,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寺院主体。

发展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佛教建筑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唐代佛塔的建造遵循着礼制制度,寺院大多数上都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因为当时的人们把“塔”当作“佛”来看待,塔本身代表佛,佛即是塔,塔即是佛。之后到了明清时期,在保留原有的塔寺结构建造中,延用并更为完好的保存,多数的佛教建筑构建辉煌、宏伟,也体现了当时时代人民的群居乐业,对宗教文化的追求和信仰。

1.2 空间布局形式

受到中国传统礼制制度的影响,佛教寺院有他特有的建筑布局形式,分为廊院式布局和纵轴式布局两大类。廊院式布局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布局形式,从印度佛教寺院风格演变过来。廊院式的布局形式突出了中心的佛塔和佛殿建筑,单体廊院围绕中心于四周位置而形成独立院落,整体较为分散,统一性较差,但在独立廊院和回廊间多设有植被景观,墙体绘有精美壁画,为整体的佛教寺院的景观层次增色不少。纵轴式布局形式逐步取代了廊院式形式,自唐代起在佛教建筑中流传开来。主要殿堂和建筑中重要的寺院排列于中轴线上,其他附属院落沿中轴线左右对称整齐分布,布局严谨规整,错落有致。这种中轴对称的形式方便于僧侣在寺院听闻佛法和信仰者进香出入,起到一定的集散作用,同时这种布局形式也增强了宗教信仰中所描绘的境界的气息。后有塔、殿共轴的布局形式和佛塔在前、佛殿在后等形式,都突出了佛教建筑中的威严、至高无上和清修的宗教信仰,中轴对称的形式也是之后佛教建筑中运用最多的布局模式。中国传统以来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理念相结合构成了这种布局形式,并在中国的佛教建筑布局中占有着长时间的地位。

2 佛教建筑中的选址和景观规划

2.1 选址、环境方面的考究

选址文化与建筑的形态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也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地理环境是人类所依托的重要因素,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影响息息相关,对于建筑周边环境的考究不容忽视,选址是建筑之前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场地的选择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所选建筑周边环境的物质特性,如土壤、石质、排水、植被、气候条件等等。对建筑所在用地周围的地形进行勘察,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环境本身提供的资源,构建生态的佛教建筑形式,做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而不是盲目的依据设计本身。其次,要考虑到建筑物本身的文化背景,佛教建筑与宗教文化和宗教的象征意义,以及场地建筑的价值都要有所考虑,并在构建时加入到设计中。材料的运用和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也要考虑进去,既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要遵循宗教教义的制约。最终是因地制宜,还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僧俗的生活等自然条件。

2.2 景观处理手法

为了衬托建筑的主体性,寺院中的景观绿化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好的植被的选取对佛教建筑起到一定的映衬作用。从风水的角度出发,大多寺院都会种植寿命长久的树木,如苍松和翠柏,不仅可以调节气候,美化寺院环境,好的树种也会影射出寺院的历史,它们古朴茂盛,见证了寺院的千年的发展历程。像北京的雍和宫、八大处公园等寺院内都会有品种名贵的千年古树,纳人祈福、膜拜,也起到了纳凉、遮阳的作用,成为了寺院中的点缀,也为信仰者或是香客带来了沧桑质朴的历史厚重感。

3 佛教建筑对国人文化的影响

寺庙的建筑文化在建筑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人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史上也具有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供奉神的建筑场所,提供给人类追求信仰或是提供给人格化的神佛们享用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佛教建筑。譬如信教徒举行仪式时所需的房屋场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佛教建筑;庙宇的僧侣和寺院的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是历史遗留建筑等。为人们的佛教生活所需和服务的建筑均可称为佛教建筑。

4 佛教建筑发展分析

宗教文化在中国不断的发展,但在佛教建筑上并没有很多实用的延续性的创作。随着各种现代信息的涌入,很多佛教寺院的运作方式发生着改变,也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要,各种佛教建筑也拔地而起,但更多的是用现代的材料去模仿古代的做法,规划和使用也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使自身的物质价值束缚,更多的是不能触发新的设计灵感,不能达到自身价值的完整实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僧侣世俗对佛教文化的痴迷,再加上现代社会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冲击,佛教建筑的深层寓意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会使大量的信徒者质疑宗教的可信度。

建筑的本身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清修的场所,更要达到带给信仰本身和宗教文化的契合点,要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宗教文化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格局则是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寻求较大的发展的同时,更要寻找其建筑接近社会接近生活的新形式。将佛教建筑场所和环境景观的结合必然集发信众的宗教情感,认真体验宗教文化的内涵和境界,使我们作为设计师所要学习的,更能很好的体现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深度和准确的追求,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才能更为世人瞻仰。

参考文献

[1]杨永生等著.《建筑百家谈论占今一地域》. 北京:中国建筑下业出版社,2007年

[2]白庚生著.《宗教建筑》.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3]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中国建筑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释圣严.《佛教建筑的传统与创新》,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