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 人气:
从2012年秋开始,重庆初中生物教学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知识。
1 新教材(2012人教版)的新变化
1.通过排版上的变化突出了“科学方法”、“探究活动”、“技能训练”。比如:把原来分页的,现在并成一页或者在一个平面上。把科学方法单独框出来。补充了图,或是扩大了图。
2.控制了课后题的数量和难度,内容增加了时效性和生活性。题型上增加了判断题、连线题、选择题。
3.图片作了调整,或扩大或突出展示点或替换更贴近学生认知的或色彩更鲜艳。
4.每一节开头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来进行趣味引入或是新旧知识衔接。
5.在每单元的末尾,对重要概念进行了总结。
6.章节内容上有少许改变。强化了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整合了部分章节。
新课程内容的这些变化体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明确了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来领悟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时,了解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领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就要求在教学上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新课程标准增加了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每一个主题起始时,都列出了本主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强化概念的形成和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重要概念进行剖析,或揭示它与相关事实、过程、关联概念的关系,或运用图解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而不是背诵。
2 对新课程的理解
过去的学科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课程内容系统性、科学性,关注的是对教材的分析,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更关注人,学生的需求。
2.1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这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掌握技能,热爱生活。换句话说,新课程追求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
2.2 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后期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际上就是要课程内容现实化、生活化,要具有发展性。生物课程在内容上关注的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性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由生活认识科学,了解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进而更好的生活。信科学,用科学。
3 新课程标准教学技巧探讨
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取得不错的效果。
3.1 建立学生认同的规则
规则的建立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很重要。在开学之初就建立课堂规则。据《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介绍,教育心理学家依伏特逊等人通过系统观察研究表明,一学年的开始几周,在决定这一年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和教师、同学相互交往这一点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每学期开学时和学生一起建立生物课堂规则。
案例:总有课是在体育课或计算机课之后,学生回教室已经是预备铃之后,而且还在陆陆续续进教室,进的时候全然不顾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等待,还在相互推挤开玩笑,进教室的同学看到人没到齐,老师没上课,一些讲话,一些拿着杯子接水,科代表或是坐在前排的同学在传作业本甚至飞作业本,教室里面一团糟。上课时,有的基础好的学生就随便说话,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学生至始至终都不抬头。有时,学生们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过于热烈,而有的组连确定一个发言人都相互推诿。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让学生以完成下面的句子来表达对生物课的期待和对规则的认识。如“在生物课上,当……时,,我觉得最舒服。”“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班级里会……。”“我希望的课堂规则是……”。
其次,选择学生写的句子,全班念。在补充讲一个“回答问题不举手”给同学、班级、老师带来麻烦的实例。
再次,请纪律委员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要求,制定课堂规则并明确遵守或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做到赏罚分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4个“不要”,3个“要”。“不要趴着、不要东倒西歪、不要做无关课堂的事、不要随意发言”,“要记录、要思考、要团结”。
规则制定出后,所有同学都要在规则上签字认可。接下来就是利用试行期(两节课),教导学生如何遵守,并让学生反复操练。一周以后就是有效的监督。虽然不能做到学生的每次违犯规则都看到,但只要看到就一定会要求班委严格按照规则进行奖惩。
这一招对于初中学生课堂规矩的建立非常重要,定下之后,虽然有个别班级会有反复,但整体的课堂秩序好多了,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3.2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案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下课在做作业,上课铃响过后还在继续做,下课耍的兴奋,上课了还平静不下来。下课的惯性,上课了还停不住。还有些学生上着上着课就趴着了或在书上乱涂乱画或脑子想叉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问三不知,甚至连老师问的是什么都复述不出来。虽然老师走过去提醒可以缓解这一时,但教师很难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且即使提醒也难保学生不再走神。所以教师除了从课堂管理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设计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以精彩的导入引领课堂。例如:《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节,重点是观察鸟卵的结构,怎样引入呢?我准备了一个生鸡蛋和一个装满清水的烧杯,请学生预测鸡蛋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哪一头浮在上面,为什么?由实验引出鸟卵的结构。《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通过游戏引入。小游戏:①将一张纸抛向空中,会在较近的地方落地。②还是这张纸,叠成纸飞机,会飞一段距离后,才落地。为什么?因形状改变会减少阻力,更好的利用空气的浮力。③给飞机模型装个发动机,能飞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因发动机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次飞行时间最长的鸟——北美金鸻,能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35小时,越过2000多公里的海面,经常飞越大西洋和南美洲,提问: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学生先通过游戏感受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并且兴趣很大,在后面提问之后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寻找答案的方向,外形方面的答案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日常观察准确的说出来。
二是有效地使用提问来保持学生注意。案例:在课堂上,播放“鱼用鳃呼吸”的视频。很多学生都只注意到先是鱼在水里,鳃盖动一动的,再是被抓出来,减去鳃盖,感叹好血腥。没有仔细观察,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还有些学生觉得在生活中见过的,没啥可看的。怎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在播视频前给学生提出问题。①鱼口的张合与鳃盖的张合有无规律?为什么要这样?②鱼的鳃有什么特点?说的越多越好。③是什么导致出水的鱼死亡?这样学生在看的时候就有事可做了,看得很认真,纪律也很好。就避免了“播视频=看电影”。
三是借助精美的大图和实物道具、模型吸引学生。如果用课件上课,一般都会用的大量的图片。我的图片主要是通过网上搜和自己拍。我有个收集图的习惯。出去玩耍时,我会拍一些有意义的照片可能是人可能是景可能是标语,还有些是让别人帮我收集,再有就是在看书的时候有些图很好,我也会拍下来。我在用图时,一般会尽量把图以最大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图最好贴合学生的理解。能用实物和模型的就用后者。比如:在讲植物的六大器官时,我直接用了讲台上的水培粉掌介绍根、茎、叶。在讲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我用心脏模型来考查学生心脏中有哪些组织。
3.3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是在不同班级之间通报不同小组或班级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不甘心”落后于人。比如:在做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时,第一个班级找出的数量就很少。第二个班级上课时,就把前一个班级的找到的数量告诉他们,结果学生很积极,最后找到的数量几乎翻了番。可是用的时间长。在后面的班级,就加入了一个时间限定,除了要看找到的数量还要比较所用的时间(包括在表达上所花的时间)。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激烈起来了:找不同时,小组合作很团结;叙述时语言简洁了;同学发言时,教室也安静了;重复表达的,也减少了。
二是通过肯定学生的生物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有些同学观察图,很仔细;有些同学提的问题,经过了前后知识的比较、联系或反思,有些同学画图画得好;有些同学笔记记得好;有些同学设计实验很严密等等。
三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例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一块草地”,提问:草的生活环境指哪些?学生就会想到土壤、阳光、水、空气等,还有学生会想到害虫,害虫的天敌,想到蚯蚓,想到帮助传粉、传播种子的昆虫、细菌等等。接着提问:要培育一块草地,让草生长良好,要怎么办?这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有的想提供适宜的非生物因素,有的强调要人为除去害虫等不利于草的生物因素,还有的认为应保持各种生态因素,只是比例要适宜。肯定学生的分析点,通过改变环境中的某个因素或者某类因素来影响草的生长等。
3.4 营造学生全面参与的氛围
一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信学生,放心交权。一次半期考试,我尝试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评讲卷子。在小组活动前,我先表达对每个小组的信任:大家一定可以通过小组的力量确定出正确答案。再明确原则:以理服人。要求:每个组2号位同学负责组织和最后发言,时间20分钟。 活动时,我就在教室里巡视。对答案有意见分歧的组就会在此时举手问,趁此了解学生答题的想法。我发现这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全部,没有走神的学生。在学生的争论中,那些做错题、看错题的同学也会印象深刻,做正确的同学起到了老师的作用,自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好。20分钟后,我让每个组评讲一个题,每个组讲完后又循环。以“我们组认为正确答案是…,做题时需要注意…”的句式来评讲。结果,有两个题的答案有问题,其余都是正确答案。全对的组很得意。最后,我在讲了阅卷标准,注意答题规范。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收获了技巧,还收获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