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0 人气: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应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教学技能,并在幼儿教学实践中能很快上手。然而,现实所反馈信息却体现为“缺乏实效性”。其中的问题,可以从实训内容设计的目的、手段、评价等三个环节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现状反思,优化措施的实施途径包括:深化对学前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的认识、根据校本要求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意识、通过厘清实训教学的规律拓展实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实训内容;设计;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幼儿教师出现严重的岗位缺口,便导致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显得十分火爆。也正是因为不少高校在该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长,也出现诸多教学环节上的问题。其中,实训教学环节缺乏实效性便是问题之一。这里所谓的“实效性”可以理解为,实训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教学技能,并在幼儿教学实践中能很快上手。然而,现实所反馈信息却体现为“缺乏实效性”。
这里也需要指出,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实现就业岗位的零适应期。毕竟,在具体的幼儿教学环境下时刻面临着突发事件,而这些是在高校专业实训教学中所无法模拟的。但能否在实训教学中促使学生从专业技能学习、模仿,到能自觉反思和分析幼儿教学实践技能的转变,则是高校在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达到的目标。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学前教育实训内容设计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和调研,对于学前教育实训内容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1 关于设计目的的现状分析
“设计目的”构成了学前教育实训课教师的价值取向,即如何理解这次实训的价值,以及通过这次实训课教学能培养学生怎样的岗位技能和带来怎样的启示。然而,现实中在实施实训内容设计时往往拘泥于教材体例,并把实训教学作为配合理论教学的一个版块。这样一来,教师就设计目的而言便缺少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未能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实训内容设计,必然无法增强实训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学生也只能机械的去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
1.2 关于设计手段的现状分析
占实训内容很大篇幅的便是幼儿活动设计,该实训内容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的才艺水平,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学习能力包括模仿能力和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则体现为针对活动内容创新方面。但从现阶段的实训内容设计手段来看,大多要求学生单独拿出活动设计内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内容进行评分。这种缺乏讨论和交流的实训形式,无法获得学生在思想撞击中所形成的知识外溢现象,进而也就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1.3 关于设计评价的现状分析
所谓“设计评价”可理解为根据实训内容设计而实施教学的效果评价,这里的“效果”应指向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从当前对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模式来看,大都是学生提交实训报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训报告撰写情况和上课表现打出分值。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只能从形式上完成针对设计效果的评价,而且仍是体现为以教学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而无法真实获得学生的真实状况。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这里需要正视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在近年来快速增长,导致了无论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在实训教学领域,因学生人数较多而使得寻找校外实训场所变得十分困难,即使在本文所讨论的校内实训环节中也因学生人数较多,而使得教师难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训状态。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也是本文在进行现状反思时的教学背景。那么为何存在着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需要进行现状反思,从而为解决优化措施的构建提供问题导向。
2.1 针对设计目的模糊的现状反思
与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大增同步,学前教育在各所高校中也算是新兴专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实训教学环节准备上的不足。这里的不足不仅反映在实训场所的拓展上,也反映在教师教学意识中。由此,在实训内容设计上缺乏清晰的目的也就不难理解。但我们也需要知晓,建立起清晰的实训内容设计目的并不在于增强主观意识,而是建立在教学和职业发展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以及还须遵循学前教育的内在规律性。
2.2 针对设计手段僵化的现状反思
当前在学前教育实训内容设计上存在着手段单一和僵化的局面,这一局面并不代表实训内容的杂乱无章,而是在操作上缺乏创新,且难以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幼师教学意识。这里的问题可能出现在,不少高校并没有仔细区分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在实训内容设计上也照搬初等教育的实训模式,毕竟初等教育在各所高校中开设的时间更长、发展水平也更加成熟。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发点便在于,需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
2.3 针对设计评价错位的现状反思
前面已经指出,针对实训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模式也构成了实训内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的评价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从形式上和主观上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的弊端就不再阐述了。为此,需要转换评价思路,应将学生的实训体验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并能从行业视角下来考察实训效果的实现程度。
3 优化措施的实施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优化措施的实施途径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深化对学前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的认识
在高校逐步突出职业教育元素的背景下,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内容设计,首先需要深化对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之所以提出这一优化措施,归因于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再到实训内容设计目的、手段、评价的优化逻辑。那么如何来完成这一认识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校内校外两个途径来展开。校内途径主要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使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来。校外途径则可以通过引进兼职教师(如幼儿园园长或一线教师),让其参与到学前专业的实训内容板块规划中来。
3.2 根据校本要求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职业色彩,作为师范教育的一个分支,该专业突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然而,与中职人才培养不同,高校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体现在基本教学技能上,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开发上。由此,使教师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意识,便需要让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实训内容设计上应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1)结合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基本的教学技能,如简笔画技能、舞蹈编排技能等。(2)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幼儿教学模式的开发能力。
3.3 通过厘清实训教学的规律拓展实训方式
首先本文所考察的实训内容设计是反映校内实训环节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场景。其中,真实场景中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是学生无法获知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基于学生个体实训练习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点在于“热闹”和信息共享,热闹体现在情境模拟训练中,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执行幼儿活动设计和实施工作,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信息共享则体现在知识外溢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找到实训内容实施中可能遇见的突发状况,并集思广益给出解决方案。
3.4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效果评价体系,关键在于开发出能真实反映学生岗位能力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教师难以借助观察法来获知这一点,而且部分学生因担心实训分数必然会隐藏自己的私人信息。由此,可以保留传统定量评价的方法,再者需要通过意见反馈来获得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态度。前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出小组实训的总分值,然后由小组负责人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出细化到人头上的分值。对于后者而言,可以在教学网络上和QQ平台上来获得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面对这些评价,教研组应组织教师开展关于实训内容设计的优化工作。
4 实证讨论
根据年级分别进行版块内容设计,在遵循上文所述要求的基础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一年级。一年级所安排的实训应紧密围绕“岗位技能”来展开,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基本功包括:口语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针对幼儿教育的艺术类基本技能等。在实施载体上,可以通过校内实训环节培训他们的岗位技能;并通过前往幼儿园系统参观,建立起对技能实际应用的感性认识。
2.二年级。此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建立起了对学前教育岗位的理性认识。此时,应将岗位意识要素引入到实训环节中。如,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并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他们对岗位意识的理解。同时,兼职教师也应在实训环节借助情景模拟、心得交流等途径,提升他们的岗位意识。这里还须指出,岗位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主动将幼教理论知识用于课程开发之中。由此,在情景模拟实训环节应引入探究式培养方式。
3.三、四年级。此时的学生已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充分释放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成为了实训教学的目标。对此,专业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实训活动展开跟踪调查,并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之中。
5 小结
本文认为,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所反映出的问题,可以从实训内容设计的目的、手段、评价等三个环节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现状反思,优化措施的实施途径包括:深化对学前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的认识、根据校本要求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意识、通过厘清实训教学的规律拓展实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左瑞红.“工作坊”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10).
[2]曾华青.高专学前教育幼儿歌曲演唱实训教学现状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
[3]周立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理念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
[4]刘芳.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 (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