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2 人气:
摘 要:实战化训练,是新形势下我军使命任务拓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原则要求,绝不可机械、僵化地理解和执行,需要我们从本质内涵上认真进行理解和把握。总体而言,实战化训练的本原性、逼真性、对抗性、多元性和实验性等特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实战化训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根本性问题,从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角度诠释了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
关健词:实战化训练;内涵;基础理论
军事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人员军事素质和部队整体行动能力,培养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军事训练是为了提高战斗力。所以,瞄准实战开展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练为战”、“训战一致”历来是我军指导训练的基本原则。当前,在军事训练中突出强调“实战化”,是应对国际和周边安全局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我军使命任务拓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事训练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原则要求,绝不可机械、僵化地理解和执行,应该看到,与过去相比,“实战化”在今天自有其新的、丰富的涵义。只有对“实战化”的内涵有着深刻、准确的理解,才能在行动上把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1 本原性
军事训练是一个具有鲜明指向的针对性过程。认识实战化训练的本原性,其重要意义在于促进训练的本质回归。军事训练是为了提高战斗力,而实战化,是统领并渗透于一切军事训练行为的灵魂,是军事训练产生、存在、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军队需要经常性地结合新的形势,从军事训练中总结、研究军事实践尤其是战争实践,研判未来战争,寻找克敌制胜之道,提高指挥、协同、行动的能力,使自己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突出强调“实战化”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实战”模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阶段,这是国家、民族之幸。但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我军远离实战,对实战的了解、研究更多来自于间接的认识,不可避免存在“战争迷雾”。反映在军事训练上,则是训练的“实战化”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实战变得模糊了。未来的战争样式、力量编组形式、力量运用方式都将与过去大相径庭,如何克服障碍,最大限度地缩小军事训练与未来实战的差距,是军事训练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是训练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表明需要对训练进行纠偏。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麻痹,也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有意无意地产生“战打不起来”的错觉,在军事训练中的作风不实的现象屡屡出现。“练为上”、“练为演”、“练为看”等有之,“消极保安全”有之,为拿名次而弄虚作假有之,一厢情愿玩花拳绣腿有之。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军事训练违背了其初衷,偏离了方向,降低了质量,进而阻碍了战斗力的提高。
三是安全环境的变化对训练的实战化指向提出了迫切要求。树欲静而风不止。近年来,中国的安全环境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岛礁之争、权益之争、边界之争、资源之争以及“三股势力”兴风作浪,使中国的安全发展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干扰。为此,军事训练也必须未雨绸缪,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反蚕食、反分裂、反恐怖等不同类型的战争或冲突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所以,要牢固树立“练”与“战”相统一的训练指导思想。当前强调“实战化”,就是要突出其本原性,克服、纠正训练中可能存在的偏离本原的现象和做法,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效益。无论是基础训练还是应用训练,无论是单兵训练还是部队训练,无论是战术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总之所有的训练活动都要贯彻“实战化”的要求,从训练的设计、计划、实施到评估,每一环节、每一部分都要以实战为指向,凡符合实战要求的则保留,凡与实战不符的则坚决淘汰、改进,以实战的标准来倒逼训练创新,推动我军军事训练向抵近未来实战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2 逼真性
军事训练能否与未来实战相一致,是衡量训练成败的关键。强调“实战化”,就是要将训练置于趋近未来真实行动的客观环境,从而保证训练效果。
一是过程逼真。围绕我军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以先进军事理论为指导,着眼未来作战的基本形态、本质特征、主要作战样式,在课题设置、内容选定、环境设计等方面,加强实战化训练的针对性,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的训练,使实战化训练在任务、目标、内容、阶段、效果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与未来作战相一致。尤其要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设计训练过程,多设危局、难局、险局、僵局甚至败局,锻炼部队应对复杂恶劣局面的能力素质,最大程度地提升训练效益。
二是环境逼真。自然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载体,是将训练与未来实战相联结的纽带,所以,应以预设战场为背景,根据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所处地理位置,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文社情等多角度,选择相仿的地理环境作为训练地域。尤其要注重选择生疏地形、复杂地形、恶劣天候、艰难条件,使行动计划、人员素质、装备性能在险恶甚至极端的自然环境下经受检验,使部队通过“身临其境”的摔打得到未来实战环境的真实体验。
三是场景逼真。以客观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设接近实战程度的训练场景,才能使实战化训练名符其实。应综合运用以下方法:根据训练主题设计实兵、实装、实弹、实爆的训练形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制造声、光、电效果,营造战场氛围;通过改造地形、人工构造阵地等手段,搭建与未来实战相一致的练兵“舞台”;采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训练器材和手段,构建交互式模拟训练体系。根据未来作战发展的趋势,当前应注重构建“无形”的复杂电磁环境,根据未来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拟军用、民用电磁辐射和自然电磁辐射,在时间、空间、频谱和能量等方面,逼真地呈现与未来战场相近的电磁环境。
总之,应以任务为牵引,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依托自然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创设与未来作战环境和条件相一致的实战化训练环境,达成最佳的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训练的效果。
3 对抗性
充分体现对抗性,既是使训练逼真的重要一环,又自有其独特内涵。
一是实战中的对立性决定了训练中的对抗性。军事训练的对抗性,是由战争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交战双方对立、竞争、搏杀,能量在有限时空范围内剧烈释放,形成了战争所特有的冲突性。这种属性投射到军事训练中,,就表现为两个或两组受训者(有时甚至是多方),互为假设对手、互为条件的模拟对抗。对抗训练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对手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他们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结,与导调方共同构成对抗训练的整体,再现实战过程中的冲突情景。在对抗训练中,双方往往会反常用兵,而不会按照预先安排的套路展开行动,因此“战场”态势和情况将不以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可能出现错综复杂的随机性变化,从而破除单方训练的“一厢情愿”的痼疾。
二是对抗性的体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对抗性能否充分体现,取决于训练指导思想是否严格、科学,训练作风是否扎实,取决于能不能搞清未来作战对手的作战指导思想、力量体系结构、武器装备状况、作战方法特点等情况,取决于“扮演”对手的“蓝军部队”演技是不是高明,取决于训练过程中的情况设置是否能合理制造冲突、激发对抗。
三是对抗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训练中对抗性应全面体现在谋略的对抗、战法的对抗、指挥的对抗、性能的对抗、数量的对抗、速度的对抗等,既衡量力量的对比,更注重力量运用的较量;在单方进行的基础训练中,应贯彻“带着敌情练兵”的要求,着重培养敌情观念;进而进行带假设敌情的想定作业,与无形的对手展开较量,使训练具有虚拟实战的对抗意味。在应用训练尤其是实兵演习中,应突出实战化训练的“临机”特征,只提供基本演习想定,不设演习预案,不预定演习结果,根据预定作战对手组建“神形兼备”的对抗部队,让对抗双方在给定的较大空间范围,自主侦察、自主判断、隐真示假、因“敌”用兵,引导对抗双方斗智斗勇,各出奇招妙策,相互反制,克敌制胜,使部队在“有形”的训练对手、未知的战场情况面前经受检验,在逼真的对抗态势下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增强训练的实战性和实效性。
4 多元性
未来作战行动,必将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要素丰富,环节众多,关系复杂。这就要求实战化训练必须将多种要素集成于一体,实施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训练,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一是力量编组的多元性。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可能要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等多种军事力量,所以应根据未来实战的任务需求,将多军种、多兵种、多领域、多类型的部队进行科学合理的编组,把作战行动涉及的内容训全、训实,既注重发挥各军兵种部队的独特优势,又强化不同力量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通过互补和叠加,形成精简而高效的最优化作战力量组合。未来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还可能涉及多种武装力量的运用,所以必要时,应将武警、民兵等力量纳入训练力量编组,实施军警民联合训练,为未来实战奠定基础。
二是组织指挥的多元性。指挥链条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全局受到影响。所以,从指挥员、指挥机关到各级分队,从情报信息的传递到行动指令的下达,从多种指挥方式到各类指挥器材,都要通过实战化训练,检验整个组织指挥链条是否运行顺畅、高效。尤其要训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指挥系统保持稳定、安全、可靠的能力,以及各指挥要素和环节应对最坏局面时保持不间断组织指挥的措施办法。
三是支援保障的多元性。强有力的支援保障是保证作战行动胜利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实战化训练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应将支援保障部分的训练作为实战化训练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周密组织后勤、装备保障及其训练,运用先进手段和设备,实施物资的直达配送、精确投送、装备的快速维修、伤病员应急救护等,使多元保障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尤其要考虑将来军事行动必须依托国家整体保障能力,所以在实战化训练中要设计军民融合保障方式的演练,将民用保障力量统一纳入训练编组,实现支援保障的全要素训练,全面锻炼部队走、打、吃、住、藏、供、管、修的能力。
5 实验性
实战化训练是战争“预实践”,实战化训练场是未来作战“实验室”。实战不可以重来,但实验却可以而且应该重复,这是两者之区别。实战化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找到通往未来胜利的途径。这种“预实践”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我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发展军事理论。随着信息化训练手段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人员与武器的各种表现都能够进行记录、统计、对比、再现,训练的阶段、环节可根据需要加以重演,甚至整个演练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可“复盘”,从而可以对军事理论进行试验、论证,检验其正确性、实效性、可靠性,制定针对未来实战的最佳编成、最佳预案、最佳战法,推动军事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实战化训练作为战争“预实践”的过程,其理论成果将牵引未来战争的发展,使我们获得打赢下一场战争的主动权。
二是促进训练改革。训练导演方作为参训双方的媒介,可以对双方的行动进行适时干预、引导,通过随机导调、实况导调,在不同时机、不同环节、不同部位为参加演练的各要素给定演习条件,对参训部队的演练行动进行裁判,并最终给出“胜”、“败”定论,从而使实战化训练具有强烈的临机性、检验性,加之训练信息系统可以采集所有训练数据,可以通过过程之中及结束之后的反复研究,对参训各方的训练基础进行检验,对演练方案进行验证、比较、优化,从而制定出改进训练的有效措施。
三是推动装备研发。在训练中可结合实战化背景对武器装备加以运用,在这一有利的试验条件之下,通过反复实践,从而对其战术、技术性能加以检验,获得可信、可靠数据和结论,从而推动武器装备性能改善。而实战化训练,又是牵引新型武器装备研发、创新的最佳实践动力。
三是优化训练标准。训练要按照大纲和标准实施,但人为制定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战的需要,也要在实践中加以审视并不断优化。通过实战化训练全程的信息采集、分析、反馈,以及各级的训练研究活动,获得定性、定量的多重成果,成为衡量训练标准的依据,通过优化、实践、再优化、再实践,从而不断缩小训战差距。
6 结语
总体而言,实战化训练的本原性、逼真性、对抗性、多元性和实验性等特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实战化训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根本性问题,从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角度诠释了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柴宇球.转型中的军事教育与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4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词典 2011年版
[3]边伟.中美军核任职教育管理之比较与启示.石家庄:中国军事教育第25卷第2期.2013年4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