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探析

时间:2024-09-10 人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合作机制等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把广西带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作为其中重要的合作领域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这一重要文件为进一步促进广西旅游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将广西建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更具吸引力的与东盟合作新高地,尽快将广西沿海打造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特色鲜明。创建之初即紧贴社会需求,培养“肯干、能干、实干”的应用型人才,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就业率都保持在100%,在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界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拥有近百万的导游模拟实验室和餐厅操作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室,与省内省外多家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1 专业建设理念及目标

以广西及东盟国家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为实践平台,以西部民族旅游开发和管理为特色,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立足柳州,辐射广西”的特色学科专业,为柳州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乃至中国——东盟区域的旅游经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人才。

根据柳州及广西和东盟合作组织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四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旅游管理示范专业建设工程进行建设,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校、政、企、研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广西、西南民族地区乃至东盟国家输送具有“四种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特色教材建设,增强科研训练,重视社会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两大特色。“突出两大特色”,是指突出“校、政、企、研”的专业办学特色和民族旅游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即以行业为依托,建立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学研究机构四方共建,坚持专业发展与旅游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互为提升的特色办学模式。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即针对本专业所在区域的旅游产业面向民族地区、面向东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特点,培养适应特色区域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依托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旅游发展新一极——柳州,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工程。

2 专业建设与改革

为了服务于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结合学院的教育发展规划,本着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强调应用的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教育目标,借鉴其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设置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课程设置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在理论课程建设方面,设置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并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专业理论课程以《旅游经济学》、《餐饮管理》为主干,设置了《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学》、《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礼仪》、《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英语》、《泰语》、《越南语》等课程。在实践课方面,一是在校内建立了餐饮、客户、两个实训实验室,二是建立了三个校外实训基地。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兼顾了理论、实践和合作办学的一体化。

然而,中国旅游业经过30年跨越式地发展,走过了成熟阶段,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今旅游业发展中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新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与时俱进,进行适时调整,以期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在现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学科发展趋势,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课程建设目标

以“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专业建设方案的指导方针。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宗旨,完善“公共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技术课(必修)、能力拓展课(选修)、综合实践课、素质教育课”六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模块以知识的更新、时效为前提,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突出适用性、特色性、先进性和灵活性,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二是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审制度,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积极组织编写或更新自选课程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全面推动其它各门课程的建设。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坚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不断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扩充多个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实习“前期培训——过程指导——后期总结”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实践类选题比例,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教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相关的学术报告,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