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岫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时间:2024-09-17 人气: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更孕育出了缤纷多彩的民族非物质文化,其中满族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地推陈出新,包括满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消失,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满语的流失。现在除了一些偏远的满族自治县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之外,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被“汉化”了。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珍惜这些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必须对其加以保护与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一提到辽宁大家就会想到的一句话。没错,二人转在辽宁可谓家喻户晓,二人转属于汉族民间文化,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但辽宁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地带,除了汉族文化,更多的孕育的是满族文化。辽宁作为满族发祥地,满族文化丰富多彩,也是我国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统计,全国有60%以上的满族人居住在辽宁,因此,满族传统文化是辽宁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其中,以岫岩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主的剪纸、刺绣、皮影、东北大鼓等更是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当中。本文将重点从发展历程、现状、保护与传播几方面对岫岩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

1 发展历程

提起岫岩,最为广泛的便是岫岩剪纸。岫岩剪纸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满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其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活特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岫岩剪纸艺术开始形成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流行。岫岩剪纸的制作者主要是满族的农家妇女,它的特点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表现手法主要为镂空、成片,其造型古朴、粗犷、浑厚、洗练是满族剪纸的特色。该剪纸特有的样式就是挂笺。每逢春节,各家都用五色彩纸剪刻各种挂笺。图案中间镂刻云纹的字画,如:丰、寿、福字,下方剪成犬牙穗头的挂笺,挂在门窗横梁、屋里的梁柁等处,让人感觉到新年欢乐的气息,同时也预示着春节的喜庆和来年的美满生活。长期以来,它的存在形式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如果平日里谁家里有了红白喜事,人们都会剪一些相应的图案贴在门、窗以及房梁上; 还有平日里人们做鞋底、鞋面的花样以及一些祭祖用的神像等。

刺绣是满族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满绣凝聚了满族人民的审美特点,也保留和传承着满族先民们的智慧、宗教观念和民俗意识。岫岩满族刺绣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满族承于先世保留其先祖女真人在皮革补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特色的刺绣技艺而形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粗犷与细腻并存的满族传统刺绣技艺。满族刺绣种类繁多,除了在其民族服饰上展示出的满绣的精美工艺和文化内涵外。满族特有的枕头顶,肚兜,钱搭,均绣有自然景色、灵异动物和歌辞诗赋等图案,象征美好,福寿,寄托对人们的祝福。岫岩的满族民间刺绣以纱或缎织物为主,花样繁多,造型和结构非常讲究,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像大多数皇家世袭皇位一样也是家族式传承,这种家族式传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女代代相传(母亲-女儿-外孙女),另一种是在同一姓氏中相传(婆婆-儿媳-孙女)。

岫岩皮影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于明末清初传入岫岩,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偏岭镇,前营乡,哈达碑镇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区。岫岩皮影持续在满族聚居地演绎,长期受到满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岫岩皮影由最初的独影,到以口传心记传承的留口影,再到翻书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岫岩皮影得以衍进,无论是在演唱技巧及其形式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建国后,岫岩皮影有了跳跃性的发展。这一时期,岫岩皮影无论是在技巧、演唱风格还是音乐、唱腔上都进行了改革。岫岩皮影的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组成唱词类别。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弦挂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岫岩东北大鼓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北大鼓始创于乾隆年间,是传统的满族曲艺。其表演形式简单,在表演者面前立一只大鼓,左手持板,右手拿鼓键子,旁边一人拿三弦儿,就是如此简单的一台戏,却吸引着无数观众。随着时代的变迁,岫岩东北大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在演唱技巧还是表演形式上均有明显改变,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新人。新中国成立后,岫岩东北大鼓迅速发展,表演者不但演唱传统曲目而且自创了新时期关于战争题材的曲目。但在文革期间,岫岩大鼓也迎来了它“人生中的低谷”,一度遭到禁锢。在改革开放后,全县上下开设了许多曲艺厅,作为大鼓表演场地,岫岩东北大鼓再度复兴,这一时期是岫岩东北大鼓最鼎盛的时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娱乐设施也以不同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岫岩东北大鼓逐渐走向衰落,艺人们纷纷改行。

2 现状资料

2011年6月9日,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的辽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免费开放,这使得岫岩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关注,但仅以此来保护岫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远不够。因为这种民族特有的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么多姿多彩,,能延续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还要面临灭亡和失传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1、知名度不高,不能引起重视。提到岫岩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只有少数人了解,大部分人闻所未闻,试想一个人对此文化根本不了解那又如何来保护呢?2、后续无人,很难传承。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增长,人们变得心态浮躁,一心追求经济利益,很难潜下心来学习这种非物质文化。其次,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新奇事物不断产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逐步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3、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岫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增加保护费用,加大宣传。政府在社会中应起到领导作用,政府提高了重视,加大了扶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来自然会很顺利。

3 保护与传播

虽然早在2007年4月26日,岫岩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暨岫岩民间文化协会就已经正式挂牌成立,也承担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工作,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展演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但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很少,关注也很少,所以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应当从人们的根本思想上下功夫,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宣传力度。不能仅靠政府开放博物馆这样的方式,可以利用广告,找名人代言,制作图册、漫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名人效应是不容小觑的一种方式,大家会因为喜欢这个人而关注这件事,从而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广告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的“香飘飘奶茶”广告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便是“绕地球三圈”。

2.走进课堂。岫岩满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就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文化习俗。俗话说得好,凡事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从小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是最为深刻的,让满族文化走进大学。现在的大学生有丰富的选修课资源,但只限定在各个学院的课程范围里,将包括满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文化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择,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堂,还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民族文化。面对即将消失的满族文化,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保护。

3.政府扶持,扩大规模,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在岫岩这样一个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0%的县城,虽然或多或少会听家里的长辈提起过去的事,但作为年轻的一代,对于过去的艺术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在这样民族特色浓郁的环境中,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号召更多的人来了解满族文化,喜爱满族文化,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由于上文提到的经历了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危机,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可以在特定的满族节日进行技艺大赛,选拔出优秀的带头人,并且带动更多的人来学习和继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和掌握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优秀带头人给予丰厚的奖励。

4.增加保护费用。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投资源源不断,而对于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刻不容缓。

5.举行具有满族特色的传统服饰、食品展。利用漂亮的民族服饰和精美细致的剪纸来吸引人群,让他们对于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地更加深层的了解和学习这些东西。

6.加强立法。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并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其中第四章规定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虽然规定了各部门应当做些什么,但并未有强制性规定。

岫岩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有形的物质形态存在着,它不仅记载着满族祖先的无形的知识和意识观念以及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与创造力,同时也蕴涵着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民俗活动,为我们传递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做出最大努力去保护去传承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珍贵财富。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