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犹太文化发展中犹太人的信仰矛盾

时间:2024-09-18 人气:

摘 要:在欧洲传播启蒙运思想、法国爆发大革命、拿破仑建立帝国、维也纳体系确立、1848年革命进行的过程中,隔都中犹太人的权利随之出现反复变化。犹太人开展犹太启蒙运动,进入全面解放时期,隔都得以解放。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犹太文化的群体人口学特征、语言文学、宗教信仰、民族心理、职业选择等民族特性与其世界性相互作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影响,压迫性的世界环境容易激发出犹太文化的闭合性特征,在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原本被破封闭的犹太文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关键词:犹太文化;哈斯卡拉;矛盾

本项目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C2014-X19;项目名称:解放隔都――试论犹太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ABSTRACT:Abstract:Pread i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hought, the outbreak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napoleon establish an empire, Vienna system establish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volution in 1848, across all the rights of the jews in the resulting change again and again. Jews in the jewish enlightenment, into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tion period, are free to. In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world environment, jewish culture group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literature, religion, national psychology, national properties such as career choice and its worldwide interaction, nationality and cosmopolitan influence each other, oppressive world environment easily inspire closed-loop characteristic of jewish culture, in the relatively loose external environment, originally was closed jewish culture will also show some openness.

Key words: Jewish culture; Haskala; contradictions

在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从文学、艺术、教育、政治思想等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些犹太学者的哲学、文艺成果;希伯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但犹太大众深居隔都之中,几乎没有享受到这场欧洲文化的盛宴。马丁·路德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传统宗教出现衰退。寻求解放的犹太人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看到一条出路,进行了一场犹太人的启蒙运动。

1 笃信犹太教的传统主义者

对于门德尔松的《摩西五经》德文译本,一些恪守传统的拉比忐忑不安,将它列为禁书;真正虔诚的犹太教信徒断然拒绝接受,并限制研究《希伯来圣经》。很多正统派拉比将门德尔松的学说视为应受诅咒的祸患,声称门德尔松的改革是“走向叛教道路上的一种折衷办法”; 这是因为他们与自由主义改革者不同,他们犹太人为了生存需要排他,即独占犹太区。传统犹太教的维护者还强烈反对马斯基尔推崇的现代化生活,犹太传统家庭依然遵守传统社会习俗,不允许与异族通婚。他们最不愿面对的事实是——是否信仰犹太教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2 改宗者进退维谷的矛盾状态

虽然门德尔松恪守祖先旧制,但是他总为追随者灌输更多的折衷的自由主义精神,而且摧毁了一直存在于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社会壁垒。他曾设想其《摩西五经》译本会在犹太人的文化生活中引起一场变革,不久,德国许多犹太人果然学会了德语并接受了德国文化。门德尔松去世后第二年,在他的追随者和钦慕者中就有数百人从他的学说中得出结论,改信了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其中包括他最亲近的门徒和子女们,他的孙子弗里克斯(Felix)刚出生时就接受了洗礼。

在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大部分犹太人在隔都内固守着《塔木德》信条,对西方启蒙思想认识粗略;但渴望得到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为个别犹太人提供的机会,因此不断涌现出启蒙思想家,杰出代表是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 ruch Spinoza, 1632-1677),他的天赋人权理论为荷兰启蒙思想奠定基础, 其宗教哲学思想对门德尔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当解放时代到来时,多数犹太人在思想文化和经济上很快适应了西方社会。

部分犹太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违心地选择改宗,路德维希·伯尔讷和海因里希·海涅正是如此。海涅在改宗前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信说,成为基督徒有失其荣誉和尊严,他改宗的目的只是进入普鲁士政府部门工作。还有一批犹太人渴望成为德国人、法国人或波兰人等,尽力将自己描绘成仅仅有着犹太教信仰的德国人。 但犹太身份使他们不被允许入西方文明的社会。因此,其中许多犹太人选择了改宗,尤其是在德国知识界、经济等领域获得了地位和声望的人。在某些犹太社团,大多数有名望的家族都改宗了;通常是父母对此踌躇不前,但让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接受洗礼。那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面临着困境,这在女性的经历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她们富有而时髦,举办文艺沙龙款待政治家、将军、王子、诗人、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一段时间内主宰着柏林知识界。与犹太教决裂的人急于得到外部社会的承认,,但并未得到基督教社会的许多主要人物的友善对待,依然被看做是德国及其人民的威胁。

3 改革派与传统派的辩论

犹太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试图建立适应新兴犹太中产阶级需要的“开明”犹太教。19世纪初,以色列·雅克布森(Israel Jacobson, 1768-1826)首先在西森建立犹太会堂,对宗教仪式中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要求用德语进行吟唱、布道,管风琴伴奏着男女合唱等。犹太宗教改革运动随后传到柏林和汉堡。1818年,汉堡一所学校的校长以色列(埃杜瓦德)·克雷[Israel (Eduard) Kley]建立起第一所经过改革洗礼的犹太圣堂。汉堡形成了更激进的圣殿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影响力还渗透到丹麦、奥地利、法国、捷克、匈牙利、俄国、美国等地,并达到高潮。

总体来看,犹太改革者针对所有传统仪式和以《塔木德》为核心的犹太教,对犹太圣堂里的宗教仪式进行表面性改革。他们丢弃旧仪式,破坏拉比的《塔木德》教义结构,只承认《希伯来圣经》的权威性。这些措施激起了改革派与正统派之间的大辩论。改革派推出了伊利扎·李伯曼主编的《仁义之光》,其中收入了四位支持圣殿改革的拉比的问答录。正统派以出版《盟约之言》作为回应,编入了几位拉比驳斥改革派的22篇答复;极端正统派主张查禁改革派的小册子,革除作者的教籍,还要求政府关闭改革派圣殿。以亚伯拉罕·盖革(Abraham Geiger, 1810-1874)为首的改革理论家为改革派建立了思想体系。他肯定了犹太教传统的重要指南作用,认为犹太先知们倡导的伦理原则具有恒久性;但同时指出,犹太教的礼仪和程式只是展示这些原则的方式,不必把过去的风俗习惯僵化,应该根据每代犹太人所处的不同条件来不断变化和更新犹太教,即犹太教进化理论。

4 “反犹主义”淹没欧洲化之路

19世纪80-90年代,欧洲出现了“反犹主义”一词。由于原本分裂的德、意等国完成了统一,以地域、文化、语言、种族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各国宣传种族优劣论,因此,反犹主义以种族论的新形式表现出来,把犹太人视为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威胁。第一个使用反犹主义一词的威廉·马尔说,犹太人的影响太过深远,他们成了新帝国的独裁者,把德国人变为了奴隶。反犹主义在德国产生的因素之一是19世纪70年代初期大繁荣后的财政危机,人们要求参与投机的犹太人对此负责。德国当时的历史学家特赖奇克创造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警告:“犹太人使我们遭到祸害。”各种反犹太人联盟和党派在德国建立起来。在1893年德意志帝国的国会选举中,选出16位代表从事特殊的反犹活动。而沙皇俄国的大规模屠犹运动和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彻底淹没了犹太人的欧洲化之路。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遇刺身亡,因涉嫌被捕者中有一名犹太人,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狂潮从乌克兰南部开始席卷了全国。暴民袭击、驱赶、屠杀犹太人,一些警察和军队也参与其中,政府对此采取默许、鼓励态度。1882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五月法令”,重新限制犹太人的居住范围;1891年,将1万多名犹太人赶出莫斯科和基辅;1903-1908,反犹主义在俄罗斯达到高潮。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受俄国影响,也发生了排犹、屠犹活动。自1881年开始至1914年,东欧犹太人的西迁持续了30多年,约300万人被迫离开,其中达到美国、加拿大和南美洲的人数占80%左右,其余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南非、和西欧国家定居。

“德雷福斯案件”是法国反犹主义者积极工作的成果之一。阿尔弗莱德·德雷斯上尉(Alfred Dryfus, 1859-1953)是法军参谋部唯一的犹太人,1894年被控告向德国出卖军事机密,被判处终生流放;到1906年才因指控证据纯属伪造得以昭雪。曾经提倡同化论的西奥多·赫茨尔从该案件的误判中得出结论:犹太人接受洗礼、与外族通婚的同化方式并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犹太国。他在日记中写道:“正是这个德雷弗斯案件使我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赫茨尔在其1896年出版的《犹太国》中提出计划:“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与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设法来做。”这成为他和犹太复国主义后继者的奋斗目标,犹太人从欧洲同化之路转而走向政治复国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潘光、陈超南、余建华,犹太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1)

[2]西奥多·赫茨尔,犹太国,商务印书馆, 1993(3)

[3]杨曼苏,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1)

[4]彭树智、肖宪,中东国家历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42-43)

[5]于群、董小川,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18)。

作者简介

程亚慧(1988-),女,汉族,甘肃敦煌,2013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邱欣(1982-),男,汉族,江西南昌,2013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黄南南(1950-),男,汉族,湖北黄梅,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美学、地方文化。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