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3 人气:
摘 要:我国打造新农村是基于国情出发的战略任务,它是城乡统筹、全面实现富裕的必经道路。打造新农村是艰巨而长远的任务,牵涉三农的各个角度。虽然在打造新农村中我国已卓有成效,但依然受到不科学的收入结构、基层乐于政绩工程、农民参与度不高等瓶颈限制,必须牢记发展优先原则。本文从打造新农村的意义重大入手,引出其现阶段的瓶颈,探索现阶段打造新农村的路径。
关键词:新农村;瓶颈;政绩工程
十年前,也就是自2005年起社会各界对打造新农村热切关注,其实早在新中国建立时就提出此想法,但那时新农村的概念只是相对建国前的旧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再次提出新农村,但只是相对改革前的农村,然而伴随时代变迁,面对新要求、新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打造新农村以历史性任务提出。这个新农村需要很长的打造过程,这其中农民问题必定格外关注,只有将农民发动起来,农村、农业的所有问题必将水到渠成。当下打造新农村从本质看,就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打造新农村是长远任务、系统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出与自身实际相适的新农村打造之路。通过政府引导、宣传发动群众、开拓创新,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打造新农村的步伐。但打造新农村是极其繁杂的工程,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然在对其推进中会有诸多瓶颈,这需要我们提前认识到并能有相关对策来解决。
1.打造新农村的意义重大
打造新农村是指依据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重新塑造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把农村最终打造成经济繁荣、和谐共处、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实现这些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1.1 现代农业发展促成其综合生产力提升
我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这是我们的国情,它对农业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生产力尤其是生产粮食的能力,促成现代农村发展是这一要求得以实现的保障基础。我国眼下农业硬件技术装备与基础设施条件仍较为薄弱,多为粗放式经营,对现代农业进程与提高农业实力受到了相关因素制约。加快打造新农村不但是打造现代农业的关键内容,又是打造现代农业的关键基础。
1.2 农村经济繁荣有利农民增收
我国如今正值城市化快速迈进中,但八亿多农民是我们在发展中始终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搞好农业机械化水准,改善好农村供电供水、水利现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好农村社会事业,才能让农民增收,农村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在全国将伟大的经济成果惠及到每个角落。
1.3 城乡差距缩小对全面实现小康有助
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出自十六大,为这个目标实现,必须依据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定不移的走统筹城乡、城市支持农村及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将公共财政范围覆盖到建设农村设施上,使二元城乡结构渐渐消除,把阻碍协调城乡发展的体制努力清除,在城乡之间促成社会不同资源配置合理,构建共同运行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机制,让农民如同市民一般能够享受到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上清洁燃料、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拥有舒服的卫生环境、厨房整洁。
1.4 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利
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关键就是谋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必定要打破我们常规仅仅为发展经济的思想,为农村加快谋划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大对农村卫生、文化及科教等投入,改善其设施条件,将农村、城镇现有发展经济失调的现实问题逐步改变。
2.我国现阶段打造新农村的瓶颈
2.1 不科学的农民收入结构,收入涨幅小
在国家惠农政策惠及农村经济的前提下,监管农民增收难有了一丝缓解,但依然存在部分异常突出问题,众多农民仍处相当低的收入水平。他们的收入途径不少来源传统农业,单一的增收途径,外出务工与个体经营收入增速较缓,同时乡镇企业现下更多的是低等经济效益,甚至亏损到生存都有难度,这些企业本应对农民工广为吸纳,但在低效影响下农村转移劳动力速度放缓,与科学发展观相适的现代农业又未形成规模,这对打造新农村显然不利。因思想传统停滞不前,加之没什么文化,农民本质上未消除小农意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模糊意识到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他们将精力更多的还在用于传统耕种,对发展非农产业忽视,仍未较大改观比重过大的第一产业及种植业的格局。农产品加工更多的是滞后,脱节严重的上下游产业链,尤其发展迟缓的龙头农业企业,低下的农产品转化率,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更多是以原料出售市场,这对市场中农产品实际效益影响较为严重。改善农村外部条件在很多程度会决定三农在我国的解决的程度,要在耕种外使农民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2.2 基础官员与政府乐于政绩工程
这些年姿态万千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应接不暇。如在门口建喷泉、厕所贴质量好的瓷砖、贷款建楼房等,看似这些有点夸张的情况,在有的地方打造新农村中却成了样板,政府以此视为小康村大力宣传,然而当地农民对此已有挥不走的心病,负担加重了。有的地方官员一直乐于搞政绩工程,这反映出它们作风习惯与思维定式,凡事他们的眼睛都会向上看,专注对上忽视对下,你只要将政绩搞出来给上级领导看到,就会引起上级的好感与关注,最后会提拔有政绩工程的官员到更高职位。为了政绩工程某些地方官员不管农民是否愿意、答应与否,就逼迫他们盖别墅、建洋房,农民就此旧债未清新债又来,未消旧愁新愁又增,如此一来与其是新农村惠及农民,倒更像是政绩工程逼迫他们活遭罪。
2.3 农民参与度不高
在打造新农村过程中有的地方将农民这一主体忽视了,农民这一广大群体参与不进来,也就体现不了他们的意愿。有些村在规划新农村时,全部由规划部门包揽施工方案等工作,没向农民征求意见,对本地风土人情未做详细调查了解。有些农民积极性因该做法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有时直接造成群体唱反调、对着干。譬如在集中处理污水工程上,每家门口按设计的工程要开挖一处污水井,再集中汇集到主管道处理,相当部分农民死活不给在门前开挖,并且位数众多。在他们看来门前挖井不吉利,以后出门就跳到坑里,做什么也不会顺利。要是向农民提前征求意见,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这种阻挠事情就不会发生。同时在部分农民看来打造新农村与自身关系不大,村子要建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打造新农村中没把他们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好。
3. 我国现阶段打造新农村的路径
3.1 巩固第一产业、重视第三产业,注重特色农业发展
农村经济调整结构最先要做的就是巩固好第一产业,在调整中做好粮食生产稳中有涨,粮食安全必须确保,提供坚实的结构调整基础。其后是贯彻实施生产经济作物的创新方针。发展农业在现在的侧重方向就是经济作物,它是重要的农民增收路径,将为发展农业贡献极大力量。最后需注重推进转化增值粮食,推动发展种植业与加工业,将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吸纳,让农民真正增收。还要格外重视第三产业,对农村第三产业调整结构,便于满足农民由商品性消费代替自给性消费的要求,以及满足农民由社会化服务代替自我服务的要求。这其中信息、科技咨询服务是发展的重点方向,从各方提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用经济市场来引导,视社会效益为重点,以特色化区域整体、优质化质量及多样化品种来找到发展新方向,培育经济其他新亮点。然而经济新亮点离不开因地制宜,要配套本地生产环境;更要市场引导,与国内外需求相适;加大对潜力开发,,适应国内外发展农业新走向;与经济运行规律、生态环境要相符,推进持续发展农业。
3.2 树立基层领导科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
要想杜绝打造新农村中的政绩、形象工程,就要树立基层领导科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融入到社会底层,掌握真实的一线情况,切勿让政绩工程麻痹大脑,迷惑心智。新农村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切忌急于求成,万万不可贪功求名。特别在现下规划建设乡村上:其一,要立足于农,人是发展的核心,打造新农村必须坚持立足农村,选择与当地实际相符的模式。农村有自身特色,要注意建设村庄有别于城市建设,需将农村特色体现,符合农民生产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乡村特色的突出,对当地原始风俗尊重,地域的典型特色不能丢失,不能改掉民族的鲜明特色,传统优秀文化不能摒弃。其二,始终要量力而行,因各乡镇有不同的财力状况,各村之间有不同基础,打造新农村始终要做到符合当地经济水平,不给乡村增添债务,不给农民增负;符合经济规律,无效益产业不做;符合群众期待,不命令强迫,抛弃形象工程。其三,要动态管理、分类指导,不能以偏概全。
3.3 发动农民积极打造新农村
要想法设法让农民参与到打造新农村中,将民主精神发扬到位是关键,从实际中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将其基本生活、生产条件渐渐改善,让农民切身实意的感受到打造新农村原本属于他们切身之事,有关自身现实利益。需做到强化引导宣传,对农民引导教育使其认识打造新农村意义重大,进而在打造新农村中自主参与,并且将带头典型作用释放出来,在农村广泛开展评选十大文明户、富裕文明村等活动,塑造打造新农村的文明向上、团结奋斗的氛围。此外,在打造新农村中注重农村基层加快民主化步伐,组织农民集思广益参与决策,对他们合理的建议广为接纳,对其创造性尊重,在打造新农村中调动最大积极性,将主人翁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使打造新农村真正变成惠及农民的民生工程。
综上所述,打造新农村是一项庞大且系统的工程,同样是重整各种资源要素的复杂过程,其历程是漫长且艰巨的,这其中会有各种瓶颈,困难也会很多。这要求我们在打造新农村中巩固第一产业、重视第三产业,注重特色农业发展;树立基层领导科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发动农民积极打造新农村,一起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崔英伟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丛书:村镇规划》[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8
[2] 秦正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8(02)
[3] 王德忠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J] 农村经济 2012(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