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
当前位置:好家长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
作者:好家长 字数:3000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国内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经验。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王嫚 (1987-) , 女, 汉族, 江苏连云港人, 教学副校长秘书, 一级职称, 2011级高等教育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人才培养模式

周远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吴绍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 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 追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在的了解, 更好的预知未来。

二、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一种, 是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是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特色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 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主修学科方向。

第二种, 是许多院校都在尝试的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模式。本硕连读是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 相应的, 硕博连读就是指由硕士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采取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不必准备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 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

第三种, 是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 积极对学科进行优化和重组, 推行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武汉大学的“三创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所进行的调整, 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也是应对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做的改变。

第四种, 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味、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学院为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制定了“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推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而且学校也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 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国于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 使得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狭窄, 而且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几乎一致, 造成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现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专科院校一味模仿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 缺乏自身特色。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基本相同。

第二, 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 对学生个性尊重不够, 缺乏人文关怀, 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 目前中国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且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较少, 涵盖范围较窄。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推行, 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强调品德教育, 强调培养完善的人格, 布勃 (Maerin Buber) 认为:“真正配称为教育的, 主要地是品性的教育 (education of character) ”,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过多的关注理论和技能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的教育。

第三, 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学生也追求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但是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我国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0) 》, “近年来, 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迅猛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跨国企业却是人才难求, 仅10%中国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

综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步, 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需要我们对其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革, 构建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种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德明, 刘立红, 肖鹏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13.

[2]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2) :31.

[3]孔子, 孟轲等著.四书五经[M].北京出版社, 2006:177.

[4]陈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与实践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1) :79.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三联书店, 2001:20.

[6]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

相关推荐


[杜海明] 建筑语言构建
[齐会滨] 浅析我国广播电视的现状与发展
[王颖 熊俨] 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分析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
[张琦] 浅析互联网时代韩国电影产业营销策略研究
[李瑞锋] 讲故事,做生活
[巩慧] 论新媒体冲击下我国档案报刊的转型与应对
[祁隽]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SWOT分析
[李小琳] 住房公积金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思考
[江云箭 付璐] 浅谈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
[闫成聚] 试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路径及对策
[牛犇 王岩]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
[涂友财] 浅析市政道路检查井施工技术的应用(2)
[徐运峰 姜世海] 高强度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应用
[刘全凯] 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检修工作探讨
[刘丰] 公共财产法视域下的财税法功能新思路
刊物信息
  • 刊物名称:《好家长》
  • 每期页码:80页
  • 收录网站:知网
  • 国内刊号:CN32-1616/G0
  • 国际刊号:ISSN1009-8569
  • 邮发代号:28-246
  • 投稿:tougao@hjzzzs.com
  • 推荐阅读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