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
当前位置:好家长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
作者:邵明月 字数:5034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取得了远超于任何时期的成就。该时期的翻译内容多元化,翻译语种覆盖范围广,翻译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次翻译高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内广大人民急需精神指引,翻译家坚持“以人为本”,翻译了大量红色作品和苏联文学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二阶段为文革时期,虽然翻译事业止步不前,但不少翻译家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坚持翻译创作,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令人佩服;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翻译家们以人作为翻译工作的中心,翻译了大量西方先进文明和国内优秀作品,促进了中外交流,弘杨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当代翻译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4-0232-02

1.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该时期的成就远超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大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内容多元化,涉及了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翻译的语种涵盖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语言。翻译理论层出不穷,翻译实践不可胜计,翻译作品数量丰富,质量优秀。这一时期被学者们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

中国近代翻译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翻译的作品主要是“红色作品”和苏联文学作品。第二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翻译事业停滞不前。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受到经济和政策的推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蓬勃兴盛。在这三个阶段内,无形中有着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着译者们的翻译工作。第一阶段内,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空虚,共产党将人民的需求放在根本的位置,支持“红色作品”和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然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在第二阶段受到挫折。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文学界都受到严重影响,翻译事业止步不前,但不少翻译家以坚强的意志力继续翻译创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只是这美好的初衷被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步人改革开放的美好新时代。共产党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翻译语种多样,大量科技文献翻译,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为人本

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时,曾说道[1]:“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认为治理国家需以人为根本,只有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得以巩固,本乱,则国家陷入危亡。历史上,还有不少杰出学者、政治家甚至帝王都曾提出民本的思想,以论治国之道,如《书经》[2]中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3]也曾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当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新中国成立初期

3.1 “红色作品”、苏联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这一特殊时期社会政治的影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一些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参照物。此时译者把目光聚集在这些“红色作品”。中央编译局成为马列著作专门编译机构。苏联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翻译家的主要翻译对象。大批学者、知识分子投入到这场苏联文学作品翻译中,为无数的中国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如,他们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当作自己的精神榜样。

当时的中国人民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经过近百年的压迫和剥削,未来依旧有太多的未知数,人民精神空虚,需要强有力的精神寄托,翻译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民的精神需求放在翻译工作的根本的位置,寄望于这些翻译作品能够丰富全国广大民众的精神境界,给予在迷惘中的青年精神寄托,找到前进的方向,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

3.2 主要翻译代表人物及其翻译理论

由于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的高速发展,翻译理论也呈现多姿多彩的样貌。主要的翻译理论有矛盾的“意境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矛盾[5]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明确指出“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傅雷的翻译理论主要在于他的神似说。傅雷(1951)[6]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他的“神似说”以一种艺术哲学原理和美学理论为指导,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旗帜。钱钟书(1985)[7]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指有精神需要的广大人民,也指大批从事翻译工作的学者。翻译实践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引。这些翻译大家把翻译工作者的需要放在根本地位,他们的翻译理论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标准,大大推动了今后翻译工作的发展。

4.“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革使得当时繁荣兴盛的翻译事业百花凋零,停滞不前,文学翻译领域更是受到沉重打击。与中国其他时期的翻译成果相比,这一时期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这一时期的翻译发展艰难,中国翻译界仍在曲折中前进。首先,“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从“斗争”的角度给予了翻译工作一定程度的重视。当时的翻译界大部分精力都用于马恩列斯及毛泽东著作的翻译。其次,“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我们的翻译工作者,顶住压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下,默默地从事着翻译工作与研究。这种精神使得我国一片萧条的翻译界呈现出点点春色。

在翻译史的研究中,“文化大革命”十年均是作为一段空白而一笔带过。应该说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初衷仍然是为了广大民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不幸的是,被不法分子利用。此时我们更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有利于我们了解翻译事业是如何在艰难曲折之中前进。尽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翻译工作远不如“文化大革命”前后取得的成就,但很多翻译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发地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祖国的前途,在翻译这块园地里,呕心沥血,辛勤地耕耘。弘扬他们这一伟大精神激励后学,意义重大。

5.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这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在这次的翻译大潮中翻译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科学、文化、商业、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而翻译的语种更是涵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大量先进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涌入国内,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对期内,新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翻译作品数量十分丰富,翻译质量优秀。翻译出版社、翻译杂志、翻译协会的举办为越来越多的翻译人才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该时期内也涌现出了大量科技文献的翻译。中国投入于国际社会中,国家交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大量翻译工作者开始从事贸易交流,贸易文件翻译。翻译家们秉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这一时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种种需求作为翻译工作的根本,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5.1 国内翻译理论硕果累累

就国内来看,翻译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佐良181在翻译研究领域里提倡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许渊冲[9]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后又相继提出文学翻译的“三似新论”,“三化”论,“三之”论等。著名翻译家刘宓庆[10]的专著全面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此外,翁显良先生[11]在其《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书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这些翻译理论在前人的发展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指引该时期大量科技文献的翻译。这些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追求,翻译家门将翻译工作者的需要置于根本地位,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5.2 国外翻译理论拓宽事业

此外,大量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许多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也陆续译介到我国,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翻译工作者的视野,扩宽了不同的崭新视角。其中,影响较深的有奈达(E.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New-mark)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以及格特(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等[12]。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也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飞跃发展。这种“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根本地位,无形中指引着我国的翻译工作,朝向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的方向发展。

5.3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在引入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向国外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粹精华。这一时期,大量各类文化典籍被翻译成外文,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期刊以不同的语言向世界多个国家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该时期的翻译事业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先导与桥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这段时期是中国翻译史的第四次高潮。这次翻译高潮,无论是在规模上、质量上,还是在对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上,都是前所未有,而且无与伦比。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翻译事业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本着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新时期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

6.结语

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规模庞大,范围广泛,质量优异,取得了前三次翻译高潮不可比拟的成就。这一次的翻译信息更庞大,覆盖面更广,题材更为丰富,翻译理论更是不胜枚举。第一阶段内,广大人民群众急需精神指引,翻译家坚持“以人为本”,翻译了大量红色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在第二阶段受到了挫折。虽然翻译事业止步不前,但不少翻译家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继续翻译创作,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令人佩服,值得后人学习。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开始步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翻译家们迎合这一时期需求,翻译了大量科技文献的翻译,大量西方先进文明被引入国内。国外的翻译理论丰富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同时翻译家把国内优秀的作品翻译成外文,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孔安国.尚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5.

[3]方勇.孟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2003.

[5]矛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斗争[R].1954.

[6]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5.

[7]钱钟书.林纾的翻译[J].中国翻译,1985.

[8]张永喜.论王佐良翻译研究的文化比较观[J].外语研究,2013(05):81-86.

[9]党争胜.“三化”并举译“长恨”,“三美”齐备诗如“歌”——许渊冲英译《长恨歌》赏评[J].外语教学,2008(01):83-87.

[10]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11]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2]杜承南,覃军.回眸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翻译成果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04):133-137

相关推荐


[朱晨斓等] “河长制”: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
[黄玉兰] 廉洁从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初探
[李秋淮] 体育教学如何体现“北京精神”
[罗亮]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廉洁从业理念
[刘晓宇]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困境初探
[成琪] 从微博反腐看中国政治的异化
[高虹] 从成语角度研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彭德弟] 消防部队如何做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
[张燕玲] 从东莞可园邀山阁的结构安全监测体现对文物的预见性保
[孟雷] 对《反杜林论》“永恒道德”的再认识及其现代意义思考
[聂彦锋] “负空间”在中国工笔花鸟中的应用
[王梦] “天人合一”与马克思早期自然观解读
[宋晋琴] 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杨惠婷] 从英汉对比角度谈《兰亭集序》的翻译
[顾欣]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对地方的影响及今后采取的对策
刊物信息
  • 刊物名称:《好家长》
  • 每期页码:80页
  • 收录网站:知网
  • 国内刊号:CN32-1616/G0
  • 国际刊号:ISSN1009-8569
  • 邮发代号:28-246
  • 投稿:tougao@hjzzzs.com
  • 推荐阅读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