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
当前位置:好家长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
作者:单松 字数:4175

摘要:“季子挂剑”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诚信文化到现在依然极大地影响着广大中国人。诚信是最大的I4`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一种普遍的以信任和承诺、践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是社会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不仅关涉社会经济繁荣,也关涉人们的生活和谐。

关键词:季子挂剑;诚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230-02

在传统农耕文明时期,人们讲诚信多限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则停留在“修身齐家”层面,诚信缺失往往会伤害亲戚朋友等熟人的感情,被看作是个人修养的缺失、道德取向的偏差和人性的堕落。在现代一旦诚信缺失,不但个人会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一次金融诈骗,可导致上亿资金流失;一纸合同不履行,会使一个企业破产;一个承诺失信,可使一个国家威信扫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为诚信在社会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研究“季子挂剑”所体现的诚信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季子挂剑”的经过

公元前544年春天,昊国公子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齐、郑、卫、晋诸国。途经睢地(当时睢宁地属古徐国)时,因平时听闻徐君仁义,便前去拜访。季札看到徐国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心中不禁暗暗称赞:“徐君素以仁义著闻,果然名不虚传,今得见矣。”于是拜见徐君,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季札来访,十分高兴,盛情款待。

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感到非常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的仪容与得体的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吴国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视青铜冶炼和兵器制作,《吴越春秋》记载,吴王令“能善为钩者,赏百金”。由于国君的重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远远高于中原诸国,出现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铸剑大师,如干将夫妇、欧冶子等,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流传至今。

吴国的宝剑到秦代都是非常珍贵的兵器,取得天下的秦始皇依然为得到一把昔日吴国的宝剑而费尽心机。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听说虎丘山之下的剑池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中的吴越青铜利剑。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也未见剑的踪影,秦始皇最终没能目睹昊越青铜利剑的风采,只好遗憾地离去。按照《阿房宫赋》的说法,燕赵收藏的珍宝、韩魏经营的财富、齐楚等国珍藏的瑰宝当时都被收藏进了秦始皇的阿房宫。(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然而秦始皇依然为没有得到吴国的宝剑而耿耿于怀,由此也可以看出吴国宝剑的价值。

季札的佩剑铸造得非常精美,造型古朴,外形典雅。季札儒雅的气质配上这把剑正是相得益彰。徐君心里非常爱慕这把剑,却碍于面子不好向季札索要,却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季札是何等聪明之人,当时就明白了徐君喜欢自己的配剑,但春秋时代宝剑除了是兵器,还是贵族的一种礼仪配饰,更是季札出使各国必须要用到的使者信物。季札内心暗想,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再经过徐国时,季札和徐君已是阴阳相隔。徐国继位的国君(嗣君)把季札带到徐君墓前,季札心中悲痛万分。他沉吟片刻,解下宝剑要送给徐国的嗣君,昊国的随从看到后赶忙阻止季札:“这宝剑是吴国的宝物啊,怎么能随随便便送人呢?”(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子回答道:“当日路过徐国时我得到了徐君的款待,徐君看到我的宝剑时,虽然没好意思直言,但是他的脸上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当时我本有心把宝剑当场赠送给徐君,但这把宝剑是我出使上国时作为使者的信物,所以我想等完成出使任务后再赠送给他。而今他故去了,如果我不献剑,就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爱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这是刚直的人不屑做的。”于是季札再次把宝剑递给徐国的嗣君,嗣君面对宝物并没有动心,而是推辞道:“我的父王没有留下允许我收下宝剑的遗命,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宝剑。”(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季子看到徐国的嗣君态度非常坚决,沉吟片刻,毅然走到墓旁的一颗大树旁,把随身佩带的那把华美的宝剑高挂在了树枝之上,心中默默祷念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曾经许下的诺言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这棵树遥遥而望的时候,还会记起我佩着这把长剑向您道别的那个时刻。”做完这一切,季札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这就是西汉刘向《新序·节士》中记载的“季子挂剑”的故事。

季札挂剑的行为获得了徐国人的赞赏,有人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酬友的行为的确很让人感怀,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明代诗人杨于臣有《咏唯宁》诗日:“季札报徐君,家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清代状元李蟠有诗为证:“斯事何关物有神,交情赖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称公子,一剑安能负故人。国乱先机脱匕首,君仇遗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吴钩在,酹酒西风看几巡。”这些诗句足以佐证季札挂剑故事流传之广泛、文化影响之久远。

2.从“季子挂剑”看诚信文化的当代价值

2.1 “季子挂剑”是诚信文化的最好体现

《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信,诚也。”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而“季子挂剑”的故事,正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诚信的理解。季扎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季子视友情与诚信为生命,一诺千金,生死不逾,哪怕是对于没有付诸言语的承诺,他也依然守信不爽。所以我们说季子把诚信践行到了极致,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诚信是人类社会交往行动的普遍准则,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通则。当前,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诚信之于我们的生活,有如呼吸之于我们的生命。没有诚信,人无以立身,国无以立本,社会无以存续。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2.2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将诚信比作牛车车辕前端与横木衔接处的销钉和马车车辕前端与横木衔接处的销钉,这二者都是古代车辆重要的构件,没了它们车辆将难以前行。孔子以此来说明诚信是君子必备的品行,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根本,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成就事业的法宝,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祟高品德。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于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对于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如假酒、假烟、假药、假种子、假新闻、假职称、假文凭等等,让人防不胜防,对社会风气危害很大。我们要根除这些丑恶现象,就必须大力倡导诚信品德,让诚信成为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2.3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信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

诚信文化能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理顺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价值整合、规范整合以及结构整合。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价值整合是指诚信文化能帮助社会成员共同对诚信产生价值认同,只有价值观一致,社会成员才能在交流互动时保持协调一致、规范有序。规范整合是指诚信文化能规范个体的行为并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实现群体共识和规范认同,确保群体成员的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结构整合是指诚信文化对于社会这个整体系统的协调合作发挥着整合作用,即在共同的文化、规范、制度的指导下,社会各系统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体。

2.4 国无信则衰,诚信缺失已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诚信意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诚信缺失和环境问题、腐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三大污染源。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可能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疏远。与一般的商业失信和百姓个人失信不同的是,政府和公务员失信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形成群体效尤的恶劣风气,从而危及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2.5 忠信以为宝,诚信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当前,诚信这一道德规范的调整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国家政治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无不需要以诚信为基本前提。而且现代意义的诚信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诚信,具有了更深广的内涵,从“修身齐家”的层面扩展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从政府层面来看,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可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相关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与企业诚信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越讲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而良好的信誉则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重信轻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要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就必须把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诚信成为社会个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标准,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在诚信文化的基础上迎来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推荐


[朱晨斓等] “河长制”: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
[黄玉兰] 廉洁从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初探
[李秋淮] 体育教学如何体现“北京精神”
[罗亮]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廉洁从业理念
[刘晓宇]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困境初探
[成琪] 从微博反腐看中国政治的异化
[高虹] 从成语角度研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彭德弟] 消防部队如何做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
[张燕玲] 从东莞可园邀山阁的结构安全监测体现对文物的预见性保
[孟雷] 对《反杜林论》“永恒道德”的再认识及其现代意义思考
[聂彦锋] “负空间”在中国工笔花鸟中的应用
[王梦] “天人合一”与马克思早期自然观解读
[宋晋琴] 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杨惠婷] 从英汉对比角度谈《兰亭集序》的翻译
[顾欣]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对地方的影响及今后采取的对策
刊物信息
  • 刊物名称:《好家长》
  • 每期页码:80页
  • 收录网站:知网
  • 国内刊号:CN32-1616/G0
  • 国际刊号:ISSN1009-8569
  • 邮发代号:28-246
  • 投稿:tougao@hjzzzs.com
  • 推荐阅读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