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军事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增强体质、提升体能、最终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的一门军事基础学科。 近年来,全军实战化训练的持续推进,部队打赢能力逐步提高。在组织军事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强化实战观念,以实战需求为背景,开拓思路,完善实战化训练方法,特别是院校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学员军事体能、技能水平,在军事体育课程中开展实战化训练对于军人战斗意识的培养、战斗技能的掌握以及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持续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1 要在真训严训多训中掌握实战理念
训练指向在战场,战场的需要始终是体能训练的起点。然而现在不少官兵认为,现代战争依靠的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不用再凭体力刺杀格斗,战斗体能已经不重要。因而对待体能训练,消极被动应付不肯真训,顾及训练安全不敢严训,满足考核过关不愿多训,从思想上放松了标准要求。此类认识可归结于“三不知”:一不知体能素质既是催生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更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和强大引擎;二不知战斗力训练跨越不开基础体能阶段,实战化体能训练就是对战士生命负责、对战斗力负责;三不知战场是最为严峻的考场,它是“零和博弈”,没有双赢,没有亚军,体能训练带上“大忽悠”,常走“时装秀”,战时必然一败涂地。早在明朝,大将戚继光就最为推崇实战化训练,其《练兵实记》里收录,“只像往时场操,习成虚套,号令金鼓,走阵下营,及到临战,即又截然不同”。古人尚明事理,遑论今朝。
要破除三个误区:一是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不能把体能训练看作是单纯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训练,而要将适应复杂战场环境、克服各种障碍,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为目标抓体能训练。二是拘泥于大纲的思想。不论何种战略方向,部队都要瞄准军事斗争前沿,以时刻准备打仗的状态,以高于大纲标准、超过“及格线”水平抓体能训练。三是消极保安全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训练难度强度甚至是风险,是对实战能力的促进和提升。
与传统军事体育训练相比,实战化训练环境较为复杂,训练难度和强度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隐患和训练风险也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遵循客观规律,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军事体育实战化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在训练前期制定安全预案,搞好安全风险评估; 在训练期间严守操作规程,配备安全员,做好保护与辅助工作;在训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完善方案计划。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好细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训练风险,特别是要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组训者要在思想上克服以降低难度、强度,消极训练来保证训练安全无事故的现象,树立“宁要贴近实战、险中求胜、败中求进的战斗力,不要消极懈怠、软弱无力、欺上瞒下的保安全”的求实精神。
2 要在结合组合融合中坚持科学组训
不同时期的战争样式和作战任务,对军事体能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解放战争打运动战,拼速度和体力;抗美援朝打阵地战,靠意志和耐力;打渡海登岛战,作战节奏快、强度高,战场纵深大、障碍多,需要各项身体单项机能的综合应用。但从当前部队体能训练看,课目内容与作战任务结合不够紧密,组训方法与实战需求指向不一致,官兵体能素质未能充分激发。实战化体能训练要依托多种地形条件,将走、跑、跳、爬、涉、钻等内容灵活结合;要实施多个技能科目训练,将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单一训练科目适当组合;要突出具体战术运用方法,将人与装、人与人的一体训练有机融合。
科学组训要做到“三个转变”:一要把组训的“土方子老法子”转变为“年度工作计划”,按照不同阶段任务,细化训练内容;二要把“卡个表、计个圈,反复练、练反复”转变为“间歇训练、重复训练、持续训练、循环训练、强化训练、模拟训练”等训练方法,使内容丰富有趣,使组训扎实出效;三要把“训练时间紧,热身放松意思两下”转变为“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放松就没有收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使训前热身、训中保护、训后放松的科学组训流程深入人心。要尽可能普及体能生物学、运动生理学、训练伤防治等理论知识,通过心率监测法、就便器材锻炼法、高强度娱乐式训练法等着力克服“损耗式训练”的组训惯性。
3 要在常练精练巧练中论证训练纲目
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由低到高、从慢到快、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要在常练中形成体能训练内容,在精练中把握骨干培养规律,在巧练中创新场地保障模式,通过实践论证既符合实战需要,又最大限度挖掘和发展官兵体能潜能,更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能训练纲目。
(一)要注意组训内容设定。要区分单项和综合体能训练课目,加入如400米组合、武装3000米组合、武装8000米组合、武装攀登和武装越障等综合科目。要增加综合课目评定标准,通过经常性的数据采取、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战要求的评定标准。要找到战场上最实用的重点内容,突出关键课目、关键人员、关键环节的训练。在训练内容上重点突出指挥技能、临场应变、人枪结合、武器操作等实战急需课目,加强实弹、实装、对抗作业;
(二)要注重组训人才培养。要深入推开周期性组训骨干集训,将体能组训骨干集训普及到各单位,努力形成适应部队体能训练的需求组训人才队伍,发挥“酵母”作用。
(三)要注意组训场地保障。要构建最能贴近战场氛围的训练环境,把传统方法和科技手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训练场地设施的科技含量,努力营造逼真的训练环境,以“准战场”的训练环境摔打和磨炼官兵。合理选择和科学设计训练场地,并通过拉长距离、加大负重、增加障碍密度等方式,灵活构设不同强度等级的体能训练条件。
作者简介
陈红军,陆军边海防学院军事共同教研室,助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