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
当前位置:好家长杂志社 > 优秀论文 > >
作者:冯杰 字数:949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生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字,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国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种。

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吁——”: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子了。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相关推荐


[李秋淮] 体育教学如何体现“北京精神”
[刘晓宇]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困境初探
[高虹] 从成语角度研读《论语》中“仁”的思想
[彭德弟] 消防部队如何做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
[奚金才] 对表达自由概念界定的思考
[孟雷] 对《反杜林论》“永恒道德”的再认识及其现代意义思考
[聂彦锋] “负空间”在中国工笔花鸟中的应用
[王梦] “天人合一”与马克思早期自然观解读
[宋晋琴] 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顾欣]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对地方的影响及今后采取的对策
[李园] 企业并购中运用“对赌协议”的动机与风险分析
[陈珊珊] “京剧进校园”重要意义之我见
[吴佳声] 我国贫富差距“代际转移”问题成因探究与化解之道
[谢强] 浅谈“人事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夏佩 王卓焱 李] 由“李天一事件”浅析新媒体舆论的网络总动员
刊物信息
  • 刊物名称:《好家长》
  • 每期页码:80页
  • 收录网站:知网
  • 国内刊号:CN32-1616/G0
  • 国际刊号:ISSN1009-8569
  • 邮发代号:28-246
  • 投稿:tougao@hjzzzs.com
  • 推荐阅读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