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忆,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对我市传统村落进行系统调研,分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现状,为我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新乡市;传统村落;现状
1 新乡市传统村落概况
目前,新乡有15个传统村落,其中4个为国家级,11个为省级,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谷中以及山体与平原衔接的丘陵地带。有从明清时代开始建村的,也有民国年间开始建村的,有着较为浓厚的地域风格。
(一)巧妙的建筑布局。村落的选址充分结合了山体的地形特征,形成有层次的阶梯状的村落形态,将村落空间立体化,有效的拓展了村落的使用空间,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域空间,主要表现为在院落、屋顶与街巷之间的无缝连接。另外,河流对村落产生有着深远影响,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就是沿着河道而生的,小店河坐落在太行山的怀抱之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个村寨依山傍水,雄伟壮观,结构统一,小店河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24 年),由闫氏十世祖闫榜所建。据《闫氏家谱》载:“闫氏祖居山西林虑,后迁林县吕儿庄,至第九世闫无党时携子南迁汲县,后由第十世闫榜、闫永兄弟二人于乾隆十三年奉母迁至沧河沿岸,沧河边建店铺一座”,村落在此扎根并逐步的发展壮大,这里也因此取名小店河。
(二)厚重的石头建筑。新乡传统村落的房屋建设大部分都以石头为主,形成了石头村落类型。石头成为了建造村落首先素材,从内到外,基本上全部都采用石头,利用石头来砌墙体,筑石路,建石窖,做石桌、石凳、石床等等。另外,这些村落多是依山而建,靠近谷底,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是因为新乡区域内的传统村落尤其是辉县和卫辉的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太行山谷中以及山体与平原衔接的丘陵地带。
(三)丰富的人文底蕴。在这些传统村落中,传统民居上铭刻的经典词汇。比如“多文为富”、“诗书为贵”、“忠厚传家”和“麟笔书春”等等。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村里的一栋2层建筑,是清代秀才张琳的故居。在这栋秀才楼的石头门匾上,“多文为富”四个大字,语出《礼记·儒行》,昭示着屋主“不求金银、以知识渊博为富足”的文人情怀。此外,不少门匾上都刻着“让”、“仁”、“俭”、“勤”等字样。除此之外,一座普通的民居上就有许多个文化元素,比如五脊六兽、瓦当、滴水、山花、窗棂。
2 新乡市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新乡传统村落的调查走访发现,有部分传统村落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面临着人口骤减、老龄化严重、空间形态遭到破坏等问题。甚至有的村落内古老的民居因年久失修,高大的石头台阶已经风化而塌陷,墙壁已出现明显裂缝,村落内多处房屋已经倒塌。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显得极为迫切。
(一)古民居损毁严重。由于我市的传统村落多在相对偏僻的山区,交通闭塞,生活设施不齐,贫困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年轻人纷纷远走他乡打工经商,彻底的离开乡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乡村老龄化问题严重,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文化保护意识。有的举家外出,大量的民居出于闲置状态,甚至存在“空心村”。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我市除少数旅游景区内的传统村落得到一定的程度保护外,大部分传统村落古减租仍“散落乡间无人识、无人管、无人修”。
(二)拆旧建新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不断地以新换旧,拆建改造了大量的老宅和古民居,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和信息被带进传统村落,其原因是用地紧张,尤其是在山区,可以建筑房屋用地空间狭小,并且是农村长期实行的“一户一宅”,这样导致传统村落原住居民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求新,不少传统村落遭到普遍的自建性破坏。
(三)工程建设性破坏严重。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新砖房,村落被推倒重新规划,使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和乡土建筑遭受极大的破坏。同时,商业性破坏正在蔓延,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盲目开发,改变原生态文化乡土建筑,甚至擅自进行迁建、移建等。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格局被破坏。
3 新乡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一)保护优先,合理的利用,避免过度开发。第一,保护好传统村落历史遗存,包括古民居、祠堂、庙宇、小巷、历史遗址和古树名木等。第二,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尤其是民居风格(建筑特色)、山水风景和自然环境等。第三,是要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价值、有特色的诗词、绘画、工艺、民俗、名人、文化记忆等。对我市有条件的传统村落,要合理利用,而不能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一些经典、有特色、适合旅游的传统村落可以成为旅游去处,但不能把旅游做为传统村落的唯一出路,甚至“能旅游者昌,不能旅游者亡”。传统村落是脆弱的,旅游要考虑游客人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这样既能保护好传统村落,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的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避免“空心村”的出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少传统村落逐渐变得人烟稀少。主要是因为务农的土地收益难以维系正常的家庭支出,子女教育的问题无法正常保证,贫穷落后使得村中的年青人难以娶到媳妇。所以,在对传统村落的布局和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抓住“精准扶贫”契机,完善居民生活设施,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要留得住人,留得住“魂”,村民作为传统村落活的载体,可以说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只有村民传承,传统村落才会延续。
(三)加强宣传,精准规划。加强社会宣传,鼓励成立保护传统村落的非政府组织,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提高民众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识,使社会广泛形成自发地关注和保护传统村落的理念,为保护传统村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传统村落规划过程中,村落规划政府应多听取专家学者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充分研究村落原始的、历史的规划,根据现有的遗存再做新的规划。做好传统村落建筑修复的同时也做好村落文化内涵的维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要做好对当地生态环境植被的保护,才有利于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充分挖掘。
参考文献
[1]郐艳丽.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6(01).
[2]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61.
作者简介
饶胜(1989-),男,汉族,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考古学。
赵茜(1983-),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本科,新乡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陈列设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