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外界文化对质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有可能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土壤。侗族大歌作为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其传承及保护是当今我国学界及相关部门应有之命题,笔者将从民族文化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侗族大歌在小地域性的传承及保护所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侗族大歌;小黄村;传承保护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侗家人勤劳勇敢,侗族文化是侗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被称为“侗歌之乡”的小黄村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一个侗族村寨,其距离从江县城25公里,地理区域面积约为16.53平方公里。村寨内部约800户,其中自然村寨有4户。小黄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村寨里的人们从会说话就开始跟着父母兄弟学唱侗歌。对于他们来说,唱侗歌就跟说话吃饭一样自然。在小黄村,设有歌堂56个,歌师有78名。早时侗族大歌的演唱主要集中在村中心的鼓楼,或者姑娘们聚集的民房内,由于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侗族大歌的表演也可以在空旷的室外环境表演。
1 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总的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最传统的拜师学唱。这种传承是由歌师在侗歌歌班里教歌来进行的,所以也可称为“歌班传承”,它是侗歌传承的主要方式。[1]在侗家人的眼里,唱歌并不是一项技能,就如说话一样是一种习惯,从牙牙学语到满鬓斑白,歌唱与语言具有同步性。[2](P142)师父沿承上一辈人的艺术体系之后再传给下一辈的学生。第二种是家庭传承方式。侗族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感的民族,他们从小就跟自己的父母兄弟学习唱歌,从小时就组成了自己的歌队,从而锁定下来的高低音调,大部分继承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的音调。从小孩学会说话开始,就被要求学会唱歌。最后一种则是群体传承方式。在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中,在唱、奏、赏同步的情况下,上辈人将传统的民间音乐自然的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这种方式没有固定、明显的教学关系,也没有专门的学习时间。这种教授方式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3](P110)
2 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保护
(一)侗族大歌的内部保护
侗族大歌的内部保护是指小黄村内部的传统传播形式,主要是组织传播。传统的传播方式对于侗族大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侗族的年轻男女以对唱侗歌的形式进行交际和恋爱活动的一种社交活动形式,目的是出于单纯的社交需要,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侗族大歌原有的特色。
2.侗族节日
侗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而侗族的每一个节日都少不了唱侗歌的环节,这就形成了侗族大歌独特的保留方式。通过传统节日传播侗族大歌是比较原始的且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都存在这种保护方式。
(二)侗族大歌的外部保护
侗族大歌的外部保护是指外界对侗族大歌较广泛先进的传播形式,主要是体现在对侗族大歌的宣传,让侗族大歌广泛地传播至世界各地。
1.电视上的侗族大歌
2006年,原生态唱法首次登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成为青歌赛除民族、美声、流行唱法外的第四种唱法。由贵州黎平县八名侗族姑娘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队,在赛中夺得铜奖。通过青歌赛这一平台,侗族大歌被很多人认识并认可。
2011年,侗族大歌以混搭的形式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根据导演的编排,64人阵容的侗族大歌队混搭我国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女士的节目《天蓝蓝》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
2.舞台上的侗族大歌
1984年,应巴黎音乐节组委会之邀,贵州侗族大歌合唱队带着侗族大歌参加了巴黎秋季艺术节。合唱队由黔东南州歌舞厅的侗族演员和小黄村的侗族姑娘组成,一行共10人。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形式令在场观众耳目一新。2007年,来自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9名侗族女孩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侗族大歌首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9名侗族女孩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9岁,她们将侗族大歌中纯净的童声合唱带到了东瀛。 2010年,应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来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站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这是贵州侗族大歌首次亮相这个世界顶级音乐殿堂。[4]
3.侗族大歌的博物馆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牵头,在小黄村建立了侗族大歌博物馆。博物馆中分别展示了侗族特有的农耕用具、侗族大歌的历史以及一些记录性的图片、侗族的服饰等等,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及保护起到了很显著的作用。
3 小黄村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建议
(一)对侗族大歌在小黄村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1.增加本土发展机遇,留住年轻的传承人
对于传承人流失的问题,必须切实考虑他们离开侗乡的原因——生存。当侗乡可以给与他们发展的空间,并将唱歌转换为职业,那想要留住年轻人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小黄村的商业气息不浓厚,村子里的公共设施也不健全。兴修公共设施、修建农家乐、组成歌队有偿唱歌、饭店、旅馆等等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附加产物,修建是需要人力的,在建设家乡的同时还是达到求财的目的。当在家乡的机遇增多,年轻人就不会再走出大山,驻足城市了。
2.解放思想,让侗族人主动宣传侗族大歌
要解放当地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他们每天都要唱的歌是具有了很多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引进专业的音乐家或者文化传播专家来为当地人宣传,多次宣传可以把自主保护侗族大歌这一概念植入侗家人心中,从而能够形成自主传承保护的状态。
3.另辟蹊径,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记录侗歌
打破以往观念,让除了现场欣赏之外还有更多的方式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比如利用高质量的视频录制、采用最先进的3D技术拍摄、请文化传播公司拍摄专业的纪录片等方式,将侗歌记录下来。
(二)对侗族大歌在小黄村保护的建议
1.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小黄村所在之处群山环绕、美不胜收,人文风景更是锦上添花。在注重精神物质文明的今天,这些特征是可以吸引许多游客的。宣传方面可以以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为宣传主题。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之前必须做好侗寨环境的建设,让游客从流连忘返到频频关顾,将侗族的旅游文化产业做成可循环的科学经济产业链。
2.依附成熟行业,再创自我特性
建议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同上级联系,与旅游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黔东南州达成合作关系,设计旅游一条包括雷公山、清水河等自然风光以及苗侗族文化的人文景观的综合线路,绑定宣传中,侗族大歌这一项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以歌动人,则是侗族人的招牌。一旦大歌之乡名声打响,就会吸引更多旅行者,就会实现侗族大歌的有效传播了。
3.实现媒体全方位宣传
由于侗族大歌是需要通过耳朵听,眼睛看的表演类型的文化,报纸以及广播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力度就比较轻了。而只能通过对声画感都极强的电视和网络这两个媒体加强宣传以弥补在报纸及广播上的宣传缺口。政府部门要注重电视与网络的发展,这也并不是要放弃报纸及广播,为了塑造全方位的宣传效果,报纸和广播要尽可能多的播报关于侗族大歌的新闻、活动记录或者历史。
4.以“礼”相待
请专业团队来制作关于侗族大歌的视频介绍资料,放在侗乡里的“歌堂”或是饭店中。在游客消费时,就当做侗家人的礼物赠送给他,而制作成本要相应地加在游客的消费中。这样一来就会满足游客的心理,对侗乡产生巨大的好感,将影视资料带到他原本的地方又可以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谢琛.贵州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音系硕士论文,2007.
[2]王昕.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J].大舞台.2011(1):142-143.
[3]柴晶.侗族大歌的传承研究[J].群文天地.2012(8):110-111.
[4]李屹.金色大厅的天籁音 侗族大歌轰动维也纳[N].贵州都市报,2010-6-28.
作者简介
李艺(1987-),汉族,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