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诞生在炮火声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馆藏图书方面有其自己的特色。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为例,对馆藏古籍的来源、特色及建设情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来源;古籍特色;古籍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是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馆藏古籍二万四千余种,约四十余万册,在全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藏量中名列前茅,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科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馆藏古籍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49年12月,它的前身从1937年至1949年,经历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四个阶段。图书馆藏书建设始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图书馆经常派遣工作人员深入到收复地区内去收集包括古籍在内的图书资料,现存的明正统司礼监刻本《五经》、明末刻本《历代名臣奏议》等一些古籍,就是那时收藏的。
1949年12月,在原华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1966年文革之间的十五年间,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形成了相当的藏书规模。当时大量入藏古籍的途径主要有:
从古旧书店大量采购;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经费比较充裕,为了满足本校师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在北京的古旧书店大量选购古籍,同时也到天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古旧书店去采购。同时还收购了一些藏书名家的旧藏,如湖北潜江甘鹏云崇雅堂、安徽南岭徐乃昌积学斋、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浙江杭州王绶珊九峰旧庐、湖南长沙叶德辉观古堂、湖北沔阳卢靖、卢弼慎始基斋、浙江海盐陈希敬退耕堂等的藏书,以及林则徐、朱启钤、丁福保、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的少量旧藏。
有关部门移交和调拨;1950年原朝阳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所藏图书也全部藏书移交给本馆收藏,其中古籍三万余册。元刻递修本《玉海》,明刻本《文献通考》、《奇赏斋古文汇编》和清康熙间刻本《通志堂经解》等书,就是此时入藏的。1953年底,故宫博物院赠送古籍四万余册。其中以经部和史部古籍居多,如《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大清会典》、《清实录》、《东华录》、《御批通监辑览》以及明成化十七年朱英刻本《宋史》等。五十年代末,为了节约购书经费,避免重复购书,亦为加强古籍的统一管理,决定将各系所资料室所购藏的线装古籍全部移交图书馆统一管理。当时各系所共上交线装古籍八万余册,其中以当时的历史教研室所交最多。
私人捐赠;1954年,张至善先生遵照著名学者张星烺先生的遗嘱,将其生前藏书和部分地学会藏书共四万余册捐赠本馆。其中半数以上是线装古籍。我校丁鷇音教授也捐赠了一批古籍。1992年老校友张希凡先生将一生节衣缩食购藏得历代碑帖拓片五百余种,全部无偿捐赠给本馆,其中有不少宋、明旧拓善本。这些私人捐赠的图书,无疑对提高本馆的藏书数量和质量起了积极的影响。
2 馆藏古籍的特色
从1950年开始,本馆的古籍入藏以平均每年三万册左右的速度递增,截止到1966年底,总量已达两万五千余种,四十万册左右。
2.1 馆藏古籍以实用为主
本馆在购藏古籍方面,一向以实用为主,不甚注重宋元古本或珍罕秘籍,进入六十年代,古籍收藏已初具规模,开始注意收集善本佳刻。古籍购藏重点主要有下列四个部分:
经部小学类,计760种,其中善本79种。这是图书馆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协力收求的结果。比较稀见的有:明嘉靖刻本《六书索引》、崇祯十七年年刻本《音韵正譌》、清順治八年刻本《纂文辨诀》、顺治九年宁寿堂刻本《诗韵辑略》、康熙八年刻本《字学正本》、康熙六十年善乐堂刻本《音韵清浊鑑》等。
史部传记类,计2000余种,其中总传、家谱、年谱共计1200种,善本100余种。在400余部家谱中,如明成化抄本《新安詹氏家谱》、嘉靖四十三年刻本《新安洪氏统宗谱》、嘉靖隆庆间刻本《考川明经胡氏宗谱》、隆庆四年刻本《汪氏统宗谱》、清初刻本《会稽偁山韦氏家乘》等,都是十分罕见的善本。
史部地理类,计3900种,其中方志2400余种,约占全国现存方志总数的三分之一。比较稀见的有:明天启刻本《慈溪县志》、康熙三十五年刻本《介休县志》、雍正二年刻本《常山县志》、乾隆十三年刻本《含山县志》等。
集部明清别集类,计2500余种。比较稀见的明别集有:明嘉靖刻本《袁永之集》、万历二十年余碧泉克勤斋刻本《弇舟山人四部稿选》、明刻本《阳明先生文录》、清康熙九年刻本《熊峰先生诗文集》等。比较稀见的清别集有:清顺治刻本《云起堂集》,康熙刻本《蓬径集》,康熙天藜阁刻本《陈检讨及集》,雍正刻本《不弃亭文集》,乾隆三十年刻本《筱饮斋稿》,等。
2.2 馆藏古籍善本
本馆馆藏善本已著录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计2400余种,2800余部,凡34000余册。其中宋元刻本11部,明刻本1000余部,清刻本1700余部,稿本、抄本数十部。按部类统计,经部225种,史部571种,子部501种,集部1101种,丛书部34种。
宋元刻本有:宋刻本《汉书》、南宋刻本《晦庵先生集》、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小学绀珠》、元泰定元年梅溪书院刻本《类编标注文公经济文衡》、元大德九年建康路儒学刻本《唐书》等。
明刻善本中比较稀见的有:建文四年宁藩朱权刻本《汉唐秘史》,成化刻本《詠史绝句诗注》,弘治十八年王鍭刻本《小学句读》,正德刻本《皇明开国功臣录》,嘉靖张翊刻本《献子讲存》,嘉靖十九年任辙刻本《史义拾遗》,嘉靖三十三年刻本《易象大旨》,万历二年张孟贤校刻本《归元直指集》,万历十一年曾墦刻本《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说统宗》,万历十八年刻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万历三十九年余熙宇忠庆堂刻本《新刻标题注释出像凤毛日记故事》,天启刻本《合刻西昆集》、《读史机略》、《几亭外书》,崇祯二年刻本《重订相宅造福全书二卷附择日记全》,崇祯三年郑元化刻本《媚幽阁文娱》等。
清刻善本中比较稀见的有:清初大来堂刻本《选声集》,顺治十四年鲁人龙刻本《青莱续史》,康熙五年刻本《赋镜录》、《明田赋考》,康熙二十年胡元成、周武功刻本《希贤录》,康熙间钮氏临野堂刻本《觚胜》,康熙二十七年汪氏喻义堂刻《国朝诗选》,康熙三十三年刻本《群言沥液》,康熙雍正间刻本《颜李丛书》,雍正七年楝花书屋刻本《半研居题詠》,雍正十年刻本《白沙风雅》,雍正十二年王氏槐荫堂刻本《言行汇纂》,乾隆五十二年李氏自刻本《方城遗献》,乾隆刻本《五言排律依永集》等。
稿本中文献价值较高的有:清乾隆间著名诗人边连宝撰《随园诗集》、清敬立撰《舜山是诚先生年谱》、清光绪八年丁柔克撰《柳弧》、清光绪修《小留徐氏八修宗谱》、清锡珍撰《仓场事宜初稿》等。此外,还有清咸丰间陈庆文撰《雪泥留印》、清董文焕撰《砚樵山房遗稿》、清光绪间毛泟《毛穉澥诗集》、清末曹鹤清撰《知自主斋诗稿》等,也是非常珍贵的。
馆藏古籍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珍贵特藏,是人文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因此研究馆藏古籍的来源及特色,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古籍保护古籍,为建设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M].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与研究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2
[2]《血与火的洗礼---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 [M].刘葆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3]《在神州大地上崛起--- 中国人民大学回忆录》[M]. 刘葆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