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人气:
摘 要:通识教育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展和实施,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需注意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的结合;建立契合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高校也越来越认可大学教育要回归本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通识教育来平衡全面发展和专业培养之间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品位及不同学科间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通识教育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通识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改善通识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发展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016年,通识教育已经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何更好的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说:“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的最基本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与过去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不同,通识教育更注重培养拥有均衡知识结构、广阔视野、完整人格,并实现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通识教育回归人本身,将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之上,使人成为教育的主体,进而使知识可以真正为学生创造道德的福祉[2][。
2 目前通识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识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因各高校对通识教育认识及重视程度的不同而发展趋势迥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重理轻文,对人文素养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忽视通识教育的目的中包含着培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健康宽广的心灵等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有些学校把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有些学校仅选择选取几门人文学科简单代替。当前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多,质量差,开设了少则几十门、多则数百门的通识选修课[3]。
3 通识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通识教育必须以理念的确立为先导
实际上,通识教育在教育任何阶段任何形式中都可以开展,开展实施的程度取决于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可程度。 首先要将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科普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内部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能够接受基本的通识教育理念,从而进一步接受通识教育的实施执行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坚定通识教育目的,并相信通过不断努力,通识教育终将能发挥出它强大的精神力量。
实施通识教育目的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审美修养,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的价值的态度,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自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2、构建契合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本质的反思过程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目标,更是基于此目标下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要想真正的实现通识教育,必须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想融合的道路,除了人文教育之外,将科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工科课程、理科课程,深挖课程的人文教育层面的内容,真正形成交叉课程模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就丰富了通识教育内容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于通识课程内容的设定,需要反复论证和相关专家的评审,学校可设立专家评审委员会,专项将通识教育课程的范围,方向明确,有助于教师开发通识教育课程规范化,专业化,避免构建通识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大等弊端的出现。
3、培养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通识教育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在通识教育实施之初,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应该加强教师关于通识教育认识的培训。到已经开展实施通识教育的名校,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参观学习。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走在全国高校的前沿,课程体系系统化,师资力量也很强大。其次,提供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如提供网络教育资源,学校要加大投入,给老师提供学习的平台。最后,确保物质保障做后盾。转变过程中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作保障。才能真正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逐渐提高上去。
4、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专门组织机构和课程质量的评价机构。这个组织机构除了有在专业化很强学院的专家教授,还应该有横跨各学科专业的校内学术组织,不但负责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还应该有专门的评价机构,可以由各学院各学科共同承担,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其中。而评价机构应该由教务或教师发展中心来牵头构建,从而切实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法[J].交通高教研究,
2004(3).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论,2011.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