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关系

时间:2024-06-20 人气:

摘 要:汉语的量词研究在汉语研究中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动量词作为量词的一个次类一直没有名量词那么受关注,故对动量词的研究有待深化,本文主要探讨了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关系,分别分析了通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和自主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关系。

关键键:动量词;动词;选择组合

现今的语言学家大多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动量词,动量词是量词的重要次类,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以往的研究都是注重名量词而轻动量词,故动量词值得深入研究。邢福义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动量词“是一类表示计算行为数量的单位的量词。例如‘次、下、回、遍、趟’等。再如‘眼、脚、笔、刀’之类原本是名词,但是经常可以借用为动量词,如‘看一眼,踢一脚,画几笔,砍几刀’。” [1]大多数动量词来源于动词,但是动量词与动词有自己的选择组合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选择组合关系。

根据语义特征我们将动量词分为通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和自主动量词几类,其中通用动量词包括计时动量词和计量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分为器官动量词、工具动量词和伴随动量词。

1 通用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通用动量词分为计时动量词和计量动量词,前者表示动作特征的时间,着重于“时”,后者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着重于“量”,“时”和“量”两者关系紧密,是计量动词数量特征的两个重要的类别,“因为任何动作行为都可占有一定的时间量,一次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动作完成的次数。如果动作行为的一次完成只持续很短的时间,是书案件动词,那么从理论上讲这个动作可以重复无数次,形成一定的量,表现在时间轴上就是很多个离散的个体。”[2]

1.1 计量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计量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有其特殊规律,根据动作及状态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词分为瞬间动词和持续性动词。持续性动词用来表示主语继续或保持一种状况或态度的动词,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不但可以延续,而且可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拥有,知道,保持”等。

持续性动词重在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所以基本不和表次数的计量动量词一起组合使用。瞬间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很短,往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表示短暂性、一次性的动作。如“眨、到、死”等动作行为刚一发生就结束了,持续时间之短但可以重复此动作,所以这类动词就有可数的次数,能与计量动量词搭配组合,,当然“死”是例外,计量动量词有“次、回、顿、场、趟、遍、下”等,其组合如“眨一次、到了两次”等。

1.2 计时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计时动量词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持续性动词是指该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相对来说延续时间较长,或者是动作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持续的过程。

表计时的有“年、月、日、小时、届、辈子、一阵儿、一会儿”等动量词,与之搭配的大多是延续时间较长的持续性动词,如“喜欢、讨厌、羡慕”等,可以说“喜欢了一年、羡慕了一会儿”,我们很少说到达某地“到了一年”,也很少说一个人死了“死了一天”,所以计时动量词很少与瞬间动词搭配组合。

2 借用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借用动量词大多数由表示工具义的名词临时充当,是动作发生时所借助的工具,包括完成动作需借用的人体器官名词、工具名词和伴随动作完成出现的结果。刘月华[3]认为动量词如果为借用动量词时,只能置于宾语之后,不能置于宾语之前,“眼”“把”例外。由于汉语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后,所以置于宾语之后的借用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组合时往往位于动词后面。借用动量词分为器官动量词、工具动量词和伴随动量词三类。

2.1 器官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有些动作的完成需要人体器官的帮助,所以当表示动量时,有些动词后面就可以带器官量词,而有些则不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器官名词向动量词的借用要满足“动作完成的起始点要一致”这个条件,常见的器官量词有“脚、腿、拳、口、眼、头、掌、巴掌、把、手、拳头”等。例如“踢了一脚”这个动作的器官词“脚”在没发出“踢”这个动作前是静止的状态,而完成“踢”这个动作后又回到了动作发生前的静止状态,所以“踢”这个瞬间动作发出前后的状态是一致的,所以器官词“脚”能借用为动量词。

但有些器官词在帮助完成一些动作后却不一定能借用为动量词,如器官词“脚”和动词“跑”“踢”,为什么可以说“踢了一脚”而不能说“跑了一脚”,在此我们认为 “踢”这个动作一只脚可以完成,两只脚交替着也能完成,而“跑”则不能由一只脚来完成,其实这是两者的语义范畴决定了能否使器官动词借用为动量词的缘故。

2.2 工具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工具动量词也具有表示动作的量,例如刘街生说“这些借用动量词具有工具论元含义,是使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具体化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事件的重要成分,因此它们与数词组构构成的数量结构在表示动作的量时,总是带有事件本身的特征,具有[+计事]语义特征。”[4]工具动量词常见的有“棒、本、比、棍、锅、炮、针、耙、刀、车、船”等,这些工具名词凭借自身具有工具性质而辅助完成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具有很强的[+计事]语义特征。这时的工具名词和动词的组合很大一部分决定于这个名词的语义取向对动词的选择。

例如“打了一棒”,“棒”平时的语义取向是一种工具,常和“打”这个动作联系在一起,自然在与动词搭配时就与“打”组合在一起,说到底这和人们平时使用“棒”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对动词的取舍。这里的“打”这个动作的发出是必须凭借“棒”这个工具的,要不然就如“打了一下”不明白凭借的工具,就失去了通俗明白之义。

2.3 伴随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伴随动量词是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名词。”[5]常见的伴随动量词有“跤、觉、仗、声、关”等,具有计量动作行为发生次数的作用,如“叫了一声、闯了一关”,这里的“声”是动作“叫”的伴随结果,本来是名词,名词“声”与动词“叫”可以直接组合成“叫声”,但“声”就没有计量这一语义,所以“叫了一声”的“声”就有计量叫声的语义,表示叫的次数。这类名词对动词是无选择的,而是动作行为决定了选择怎样的名词来使其具有伴随性。

3 自主动量词与动词的选择组合

邵敬敏[6]先生在《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将“V-V”中的第二个动词称为自主动量词。我们认为自主动量词就是对动词本身的重复,既有动词义又有计量义,例如“看一看、玩一玩、尝一尝、问一问”等,“看一看”的第一个“看”是动词,第二个“看”表计量,是对第一个“看”的重复,但是究竟是看了一下还是看了几下,我们如法得知,所以这里的自主动量词表示的量是一个模糊的量。“尝一尝”和“问一问”到底是尝了一下还是尝了几下,是问了一次还是问了两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表达的是一种模糊量。

动量词和动词的选择组合并非简单的一一组合,它涉及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语义层面进行了一些分析,要对两者的组合关系做个系统的研究有待继续从其他方面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邢福义.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娟 《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予以类别及其搭配关系》,《语文研究》2006年第4期.

[3]刘月华《使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刘街生.表示事件的“数+N”[J].世界汉语教学.2000(4).

[5]程森凤.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论对行政裁量权的司法审查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狂欢理论视阈下的《檀香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