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3 人气:
摘 要: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档案馆。近代档案馆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从文献馆开始,编纂出版了大量明清档案史料,是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分水岭”。单士元作为见证故宫博物院发展的第一批工作者,伴随故宫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七十四年。这块天地把他造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古建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
关键词:单士元;故宫;明清档案;档案史
1 单士元与故宫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为能使平民子弟可以得到读书的机会筹办了平民夜校。1922年,单士元便来到这所学校学习。1924年,通过考试升入北大史学系听课。
辛亥革命后,控制北京政权的冯玉祥等人为防止溥仪借居故宫阴谋进行复辟,决定将溥仪逐出故宫。溥仪出宫后,当时的社会名流及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助教等组织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办理溥仪出宫后诸事宜。
1924年12月底,单士元经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著名教授沈兼士的推荐,来到故宫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做缮写书记员工作。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典礼在乾清宫前举行,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走向正轨的开端。单士元作为善委会工作人员,赓续在院任职。1927年,故宫博物院改组,,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9 年,易名文献馆。这时,单士元成为文献馆的正式职员,在1926-1930年间,先后参与接收和整理清代军机处和内阁大库的历史档案。
1931年,日军侵华,为避免珍贵历史文物在战争中有所毁损,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众多文物中择精品装箱南迁。单士元被派留守院中,负责看守。新中国成立后,单士元做了主管业务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在故宫工作的时间里,单老参与编辑了《史料旬刊》、《文献丛编》、《掌故丛编》等书籍,还写下不少关于明清档案的文章,如《清代档案释名发凡》、《档案名称渊源初探》、《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近代外交史札记》等。这些著作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为研究明清史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2 单士元的明清档案研究
2.1 《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补《清史稿》之阙
《清史稿》从康熙年间设立国史馆,直到清朝被推翻,北洋政府改国史馆为清史馆继续纂修,于1927年修成。刊行之后,因表中唯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受到学界抨击,一致要求将其增加进《清史稿》中。
清朝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是咸丰十年八国联军进犯时,清政府为交涉外务所设立的。而年表就是清政府考察大臣“事之得失”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举朝初视为不详之物,惟以不即裁撤为恨,岂忍复系年列表,以表耻痕? 故始而忌讳,继而因循,迨大祸再经幡然觉悟,衙门已改部,而四十余年之陈迹已莫能条举而件系之矣”长期无人修表,以致晚清许多要事、秘事成为疑事,一部清史也因此疑点斑斑。
在北大教授朱希祖的指导下单士元决定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作为他在研究所的毕业论文。他根据李鸿章、翁同和、李鸣藻等人的文集日记,参考军机处档案、民国外交部档案、西方各国给清王朝的照会原件、清代所编辑的筹办夷务始末原钞件,于1932年撰写完成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年表》,填补了《清史稿·表》中之阙,使清史得以完整。
2.2 《档案释名发凡》——开创档案目录学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明清遗留的大量档案文献进行整理。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26年接收的清代军机处档案和“八千麻袋”的内阁大库档案。这些档案由于年代久远,长久以来疏于管理,已经变得凌乱不堪。虽然档案整理机关已用科学的方法,将其分门别类,编制了目录,但堆积如山的档案,并不能在短期内得以实现,所以单士元认为必须先有释名的工作。
在导师陈垣的鼓励下,单士元开始着手于档案的释名,经过一年的时间,将百余种档案释名完成。但大量的文献档案和档案内所涉及的众多名词术语,绝非单士元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于是,单士元撰写了《档案释名发凡》一文以求同好。单士元档案释名思想的提出,使档案整理工作更有规范性和计划性,让阅览者查找文献更加便利,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档案的价值。同时这一颇具远见卓识的设想,也使单士元成为了历史档案学的开拓者。
3 单士元的档案思想
3.1 档案目录学思想
单老认为档案是研究历史的直接史料,因为它是未经改纂而仍保存一件事真相的文书,所以历史学家称它为直接史料,或称为历史的原料。“大凡古时公家的文书,只有编纂成书,方能流传于后世。但如,《唐二十二朝实录》,除顺宗一朝外,至今已不传。宋代史料《元丰广案》、《嘉佑御史台纪》至明朝已失传。元代史料见于明初《文渊阁书目》、《太常集礼稿》、《大元通制》至清初亦已不传。”可喜的是明朝晚期一部分档案和清一代大部分档案都得以留存了下来,大抵可分为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奏事处档案和内务府档案等。这些档案是后人研究清史时可参考引用的最直接史料,因此受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者及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清朝后期缺乏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加之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档案被分散保管,更有甚者将档案视为商品为谋金钱利益进行买卖,使得文献馆对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进行的十分困难。虽然自故宫博物院开放以来,明清档案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重视和利用,但每当有阅者走进档案库时,就感到像面对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读起的苦闷。工作人员在整理过程中,面对卷帙缤纷,浩瀚如烟的旧卷,也都观其名而不识其内容,这给档案的整理归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2 档案历史联系思想
在《档案释名发凡》一文中单老强调有两点为释名的重要部分,除上文提到的档案的内容的名词即术语的释名,另一点就是,要重视档案间的相互联系。单老说:我们知道档案没有一种是能够单纯独立的。换言之,即各种档案造成的程序,各有相互的关系。例如单士元在对题本进行研究时,就将题本、红本、黄册、史书联系在一起进行说明。红本为题本的改称,黄册为题本的附件,史书为红本贴黄的汇抄。单士元在对档案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将这些类别不同的公务文书梳理出了它们之间的演变过程和继承关系。如果我们对于史料都能梳理出它们的程序和相互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各朝行政制度、公文体例及档案本身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当引用史料档案时,更有相当的便利和准确性。这就是所谓的壹加壹大于二的原理,当我们研究一份历史档案的时候切忌将档案孤立出来研究,而是要将它放在整个历史环境和同类文书中进行比较考量。
3.3 档案史料价值思想
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信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原始的档案,那么其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单士元长期供职于图书馆和文献馆,在研究方面侧重于图书目录学和明清历史。他认为:“明清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在政府和宫廷的典章制度上,若溯及渊源可以上及奴隶社会的周朝,至于对长期封建社会的史迹,可印证之处更多。因此故宫历史档案和历史文物,不仅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明清历史以前的各王朝历史也有不可小视的价值。”
单士元的大部分学术成果都是通过对大量明清档案的研究所取得的,在长时间研究和利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单老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研究古代史难是难在材料少,而研究近代史亦难,又难在材料缤纷,无从取舍。作者恐走入耳食演义之识,因此在取材方面以清代档案及官书为主,其私人笔记杂著之类,可以帮助考证历史的则取之,若无稽之谈,则摈而不录。但在文中,亦尝引用小说家之言,以及耆老的燕谈,要皆取其可信的程度而采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