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塔的文化意义及保护

时间:2018-11-08 人气:

摘    要:

运用佛教的相关知识来探究佛塔, 展示中国建筑的特色, 为中国文化遗产增添色彩。

关键词:

佛塔; 建筑风格; 文化性质;


古印度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 佛塔也随之而来。在印度最早以塔为中心, 塔的周围才有佛寺、精舍的建筑, 早期汉地佛教寺院都是以塔为中心, 建寺必建塔, 后来才出现了佛殿建筑。中国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最早的格局是以大型方木塔为中心, 在塔的周围建立廊庑门殿。后来由于供奉佛像和佛事活动的需求, 佛殿出现, 并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尽管塔不再是寺院的中心, 但一直具有重要地位。早期佛塔的最主要功能是安置佛陀的舍利、经书等物, 并被视为佛陀法身的象征, 是《金刚经》所诠意义的物化, 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 各地佛塔已经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化样式, 中国常见的佛塔有藏式塔、楼阁式塔 (最早期) 、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塔、花塔等, 为佛教建筑史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随着时间、空间的迁移, 佛塔的作用也发生变化, 如料敌塔的军事观察作用、航海灯塔者作用、风景区的景物建筑等, 更深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 还有一些世俗化的发展, 却使得塔失去了它应有的神圣意义和氛围, 成为佛法衰落的一个缘起, 比如各地建造的粗糙的风水塔, 一些公园里建造的纯粹用于登高望远的游赏塔, 还有当代流行的骨灰塔。

处州松阳县延庆寺塔由于延庆寺而得名, 建立于北宋999年, 历经四年建成。塔现在保存的有宋、元、明各朝代的题记, 塔顶保留的是淳化年间的铭砖。塔高38.32米, 塔身由砖砌成, 为楼阁式砖木构造, 空筒形状、六面七层, 每层隐出阑额、倚柱、斗栱、素枋;同时设有平座回廊;平缓舒展的出檐比较有唐风韵味。由于塔身已经倾斜2.12度, 偏心距一米多, 为保护古塔, 登塔只能到第四层。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江南早期古塔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苏州虎丘塔从明代起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发向西北倾斜, 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 斜度为2°40’, 建立于公元959年, 历经两年, 于公元961年建成。虎丘塔为砖身木檐结构, 比松阳延庆寺塔建立时间早40多年, 它们有其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都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展示了各自的价值意义。

对于倾斜的松阳延庆寺塔和苏州虎丘塔从保护文化遗产角度而言, 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给予扶正, 有利于保持塔的原有风貌和应有的神圣意义, 这是利国利民的善事。

从古至今, 世界各地通过建立塔来纪念佛陀。从佛教的角度分析, 建立塔的意义在于代表佛教圣者的崇高伟大;供大家礼拜、绕行而增加对善行的信念;培养感恩和怀念之情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代表, 佛塔和寺院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具有宝贵的宗教、历史、艺术、旅游、建筑等价值。如何充分利用挖掘这些价值, 使其与当地经济建设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关注物质形态方面的建设, 还要关注文化遗传的保护, 不能局限于照搬照抄古建筑的外在皮毛, 而是要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性质。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内容包罗万象, 对政治、经济、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都作出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佛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信仰, 通过一定的文化、寺院、佛塔等载体来传播。佛塔是佛教活动场所的重要内容, 发挥基本职能作用之外, 也有其他衍生的作用如学术研究等, 但佛塔一旦脱离了佛教活动场所, 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挥不出特有的积极作用, 将众人顶戴恭敬的佛塔用于凡夫俗子骨灰的存放更是对文化传统的玷污, 是佛教商业化带来的恶性肿瘤, 而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说, 如果再不及时遏制这种趋势, 必将使得佛塔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污名化。目前已经出现了佛塔中飘出阴魂的漫画, 就说明了挽救佛塔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成为燃眉之急。

另外一种对佛塔的玷污, 是将佛塔的形象作为商标, 有些印在烟盒上, 随手就被丢进垃圾箱;有些印在衣服上, 被人们随意处置;更有甚者, 将佛塔印在鞋底上, 踩在脚下!这都是对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践踏。

这些由于佛教商业化而导致的对佛塔神圣意义的消解, 正是对佛塔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破坏, 其严重性更甚于老百姓直接抽取雷峰塔的塔砖,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范文澜先生认为读佛书不懂得中国佛教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佛教有文化性质,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有过很大的影响, 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保留最多的是佛教寺塔, 比方现存的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 都为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真贵物体, 为研究建筑提供宝贵资料。赵朴初先生认为“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 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 掩映着红墙青瓦, 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 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 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1991年, 赵朴初先生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上作报告认为“宗教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宗教是文化。从宗教的实在整体来说,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又是一种社会实体。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 它既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信仰, 又是一种文化形态。”赵朴初先生还认为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 新的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如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体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