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

时间:2018-12-03 人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为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持久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价值准则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中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纽带。追溯历史, 友善在东西方文化中一直都被视为美德, 但在社会急速转型的中国当代, 国人对这一价值观有忽视的倾向, 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者, 友善价值观的缺失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为此, 文章旨在探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

一、“友善”的界定和价值内涵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是公民交往之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何谓友善?从东西方文化解读, 追溯于东方儒家学派“仁爱”的概念和古希腊的友爱观。

仁, 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推崇社会人伦关系的出发点。何谓仁?孔子曰“爱人。”即履行社会义务, 是一切德性的总和。如何实行仁, 在于推己及人, 忠、恕视为实现仁爱的方法。“已于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即为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即为恕。由此可见, 儒家认为爱人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的根本, 仁人乃仁己。

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友爱观。他将友爱分为三种, 即有用的友爱, 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他认为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都是自私的, 都是出于实用性的目的而发生的, 并且这两种友爱都是易变的、不持久的, 而只有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 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 因为只有好人才能由衷地希望对方好, 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快乐, 因此这种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只有这种友爱最稳定、最持久。从上述的阐释可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友爱是向善的德性, 是维系社会和谐,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德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友善观

当前, 面临新形势, 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友善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 当前大学生对其的认知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不仅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渗透, 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大学生群体也在积极践行友善的价值观。学校定期开展相关讲座,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 学生组织自发成立志愿者协会, 定期开展志愿服务, 进行募捐和支教, 为贫困儿童输送物资, 深入到敬老院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 说明了“友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1.高校大学生目前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过于表面, 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理解。

2.高校知行教育缺乏连贯性, 重理论轻实践状况依然存在, 大学生友善价值行为选择具有滞后性, 存在知易行难的现象。

3.网络新媒体的运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 对大学生友善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当前各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公众平台, 但由于一定条件的制约, 导致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未能起到较好的载体作用。同时,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友善价值观内容和相关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这对如何规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友善行为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

1.加强友善教育与熏陶, 增强友善意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精神, “与人为善, 善莫大焉”, “人之行, 莫大于孝”,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儒家文化中仁爱精神所倡导的“性善论”、“百善孝为先”以及西方先哲们友善观的思想精华在大学友善教育中不断灌输和熏陶, 加强典型事例的介绍和精辟理论的渗透有利于增强友善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 需要进一步更新系统理论和教育观念, 明确具体目标, 更高效地促进友善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2.加强舆论宣传, 占领网络阵地。新形势下大学生离不开网络, 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 生活中从来不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件, 把善行义举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 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多种形式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宣传, 弘扬社会正能量。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宣传友善价值观的影响下的先进事迹, 驳斥社会上人情冷漠、暴戾野蛮的反面事例, 让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积极影响深入大学生活, 培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实现知行合一。当前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国际视野, 对他人关心比较少, 更为独立与自我。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渠道, 充分发挥好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导入向善的作用, 构建校园内的友善氛围, 还需进一步进行第二课堂教育, 剔除无效活动, 举办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 从而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视野,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 促使他们感悟人生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3]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4]杨福和, 冯雪莲.从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看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友善美德[J].前沿, 2015.


相关文档: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发挥课前会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关于推进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
关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